半天腰

吴三地老枞泡的就是你

发布时间:2023/3/26 17:58:40   点击数: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钱钟书说,吃了鸡蛋,不一定非得见母鸡。想想这话似乎有一定道理。然而,我喝了吴三地老丛水仙,却禁不住有了造访吴三地的冲动。也许是水仙茶那特有勾魂的幽香韵致,抑或是吴三地那独具魅力的乡土人情?反正那方山水,那方茶人所搓拧的无形绳索牵扯我懒散的脚步。

马年早春,我踏进了大山深处的吴三地茶村。吴三地坐落在武夷山北麓,黄岗山南坡的一个山窝窝里,四周由吴家尖、对面山、黄历岭、龙尾峰围得密不透风,状似一口锅。八十来户的村子就簇拥在“锅底”,“锅”沿竹林成片,“锅边”茶园叠翠,好一圈竹茶相济的锅边糊。山风过处,竹浪翻滚,茶香扑鼻。切村而过的小溪如草蛇灰线般隐没于村尾的竹丛田畔,村中屋舍依山就势,洋土错落,高矮参差。

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吴三地人不仅与竹为邻,而且枕着茶睡,抱着茶乐,似乎比苏东坡追求的高雅境界更高一筹。武夷山岩茶品种繁多,著名的有肉桂、水仙、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妖等,而使吴三地声名鹊起的就是那老丛水仙。如果仅以树龄逾百年、树高达四米来论老丛,也并非吴三地独有。而粽叶香、青苔味则吴三地可堪翘楚。

我们应邀到吴三地的一家茶厂品呷老丛水仙,煮水泡茶的何孙慧推杯换盏手法娴熟,开朗活泼,能说会道,边斟茶边解说。什么乌龙入海,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类,直把个普通的茶饮演绎出文化哲理。

刚从茶园回来的茶厂主人吴伟菇虽年近花甲,但精神矍烁,说起茶来眉飞色舞。谈及吴三地村名的来历。曾有人撰文称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有关,说是吴三桂获诛后,其家族的后人为避祸逃至闽北深山开基立业以种茶为生,故村曰吴三地。我向来认为此说太过牵强附会。况且清人黄中松早就说:“经传无明文,诚不必穿凿。”对此,吴伟菇也赞同我的观点。他说老辈人口口相传,吴三地的祖先来自邻省江西铅山的吴氏家族,开基者乃吴家老三,以立基者姓氏排行为村名者举国不乏,非吴三地首创,何况前几年铅山吴氏还派人来续家谱亦可为证。此外,他还清楚地记得村头原有一方石质村碑,上书“吴三地”三个大字,下有小字若干但模糊不清,想必就是村史,可惜这块碑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公路时被湮埋地下,至今无迹可寻了。

老丛水仙入口生津,入心气爽。我们浑身洇着“粽叶香,青苔味”的余香去参观平林山坡的老丛茶园。沿着山间小路,穿竹林,过竹桥,跨小涧,拐进一个大山窝,又是一口“锅”,“锅底”茶畦新翻,茶苗初茁,退田还茶痕迹显然。锅边周围竹林茶园相间,格局齐整,高翠的是竹,低青的是茶,竹掩着茶,茶依着竹,似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长相厮守。我们钻进号称百年老丛的水仙茶园,顿觉遮天蔽日,南北莫辨。园中树比人高,干比臂粗,盘根错节,沧老之态俨然,但旧丫间吐露着新绿,老枝上勃发着生机。

在这丛距疏朗,枝叶密匝,纵横有序,阡陌井然的茶林间行走,有时可信步闲庭,有时须侧身迂回,有时须低头猫腰,如捉谜藏。我问这么高大的茶树如何采摘青叶?带路的何孙慧回答说:“或用凳子或用梯子。”落在后面的陈炊突然大叫起来:“快来看,树上有长寿眉!”我们折返回去,只见一丛茶树的蝤枝斜条上悬垂着排排的绿色绒丝,在漏进的阳光里斑斑驳驳,碧碧莹莹,煞是好看。何孙慧说:“这就是青苔。”其实,在这片茶园里大部分茶树都附有青苔,只不过没那么长,没那么显眼,更没那么富有诗意罢了。

好不容易走出茶园密林,已是夕阳西斜之时了。伫立山梁,登高临远,望着山脚下的吴三地村庄这口“前锅”和老丛茶园这口“后锅”,只见“前锅”炊烟袅袅,“后锅”雾霭冉冉,好一处人间仙境。炊烟和雾霭交相腾挪徐徐弥漫,如桑拿蒸房,我们浸泡其中,尘俗尽洗。我突然来了灵感,即兴口占一条广告词赠予吴三地茶人:“泡的就是你——吴三地老丛”。

作者:陈枯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wos.com/lzcf/494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