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美者”,玉器的制作在中国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古代先民在石器制作中认识美丽的原石,于剖璞取玉、琢玉成器的摸索中创造出独特的制玉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玉的自然属性不断被人格化、道德化,以玉载礼、以玉比德,以玉为饰、以玉寄文雅之娱,逐渐形成以玉为中心载体的中国玉文化,它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艺术结晶。馆藏玉器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时间跨越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囊括不同区域诸多精品,在展现历代玉器鲜明艺术风格的同时,揭示着数千年来中华玉文化的流变与积淀。
鸟首兽身玉神兽汉代长8.5cm
介绍:汉代神仙思想对羽化成仙的追求贯穿始终,借由有翼神兽以达飞升的观念,使有翼神兽成为丧葬文化中常见的纹样题材。这件玉神兽已整体白化,表面附着黑色有机质。整体作圆雕匍匐前行状,首部似鸟,顶有独角,双目圆睁,勾喙卷舌。身体如兽,四足前后交置,两侧带翼,一贴附在前肢上侧,一歧出于背脊上端。鬣鬃、羽翎等细节特征皆以汉代流行的阴刻平行线纹勾勒。造型立体生动,气韵非凡。
组项饰西周长约62cm
介绍:两周时期,组玉佩颇为盛行。这类既有彰显身份地位作用,又具备华丽装饰效果的成组佩玉,是整个玉器系统中结构最为复杂的形制组合。西周组玉佩器形品类繁多,连接方法各异,从零件选择、组合形制到佩系位置都呈现出较强的随意性。这组西周组玉佩共包含二百九十一个零件,以玉璜、玉??、玉戈、玉鱼、蹄形玉牌、兽面玉饰及龙纹佩等为主件,与冻石管,玛瑙珠及料珠等饰物连缀,在长椭圆形环状结构基础之上,利用左右连结、交叉、分岔等方式,串构为多层延展重圈组合式样。从其组合结构来看,应是佩于颈部的项饰。整组佩玉品类丰富多彩,连缀方式随意多样,具有典型的西周组玉佩风格特征。
玉神人兽像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高15.7公分、宽6.5公分、厚3.2公分
介绍:红山文化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这件圆雕神人兽像色泽青黄,质地温润。首部似牛,呈倒梯形,顶端两对角状物竖直高耸,两侧各有一尖立耳,耳下对钻一横向穿孔,五官以浅浮雕凸显,梭目上挑,鼻吻微翘。肢体为人形,作半蹲踞姿,上肢近鼻吻,叠交于膝头,膝部弯曲,臀部悬空,双足踏于月形台状物之上。立耳与角状物尖缘琢磨为刃边,上肢以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的对角线区隔左右,足趾则以平行竖线表现,前额处一渐进式折纹带,将首部区隔为上下段,上段角状物如一“高冠”戴于兽首,额前、后脑及颈后下方另雕琢有斜向网格纹,具有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风格特征。整体造型诡秘奇特,宛若沉思之状,可能是红山文化所信奉的一种神明。红山文化所处的我国东北地区有一种名为“萨满”的宗教,其名称源自通古斯-满语saman,是北方西伯利亚和乌拉尔阿尔泰语系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中施行特殊宗教仪式的人称为“萨满”,被认为是可以直接与神灵及超世界交往的神媒,“行巫术”时“萨满昏迷”,其肉体被神灵占有或灵魂出窍进入超世界成为神灵的依附者。这一原始宗教特征与此件神人兽像构图似有共通之处,二者间可能有一定关联。
兽形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高6.25cm
介绍:红山文化中的动物类玉器,除使用写实手法表现之外,也有部分是以具象与抽象形式杂糅而成,后者在创意、构图及功能等方面更具神秘色彩。这件青黄玉圆雕兽形佩,周身挥散晕黄色调,局部有红褐色沁斑。整体呈俯首支颐状,双耳高耸,梭目上扬,鼻吻宽阔,肢体微蜷,尾部略勾,肩颈处对钻一横向穿孔。前额、上肢及背部雕琢有红山文化玉器常见的斜向网格纹,兽体内侧则阴刻简单腹节线纹,外侧另以竖向阴线勾勒翅羽,犹似蝉身,诡秘生动。
人形佩商代长11.2cm
介绍:这件商代人形佩玉质青黄,表面附着有朱砂、泥土等。整体作蹲踞状侧面全身像,头戴边缘有扉棱的高耸羽冠,昂首、方目、大耳、阔鼻,身躯前挺,屈膝蹲坐,手臂弯曲,握拳于胸。器表两面均有纹饰且纹饰基本相同,多以双线描画勾勒,线条刚劲有力,具有典型的商代玉器形纹风格。另羽冠、足部及股下各有一穿孔,三者大小不一。依造型轮廓及两端钻孔推测,这件人形佩可能是以璜形玉片制作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此件人形佩臀部阴刻有一“⊕”形符号,这种符号亦见于河南安阳妇好墓所出玉器,其隐晦意涵及二者联系值得深思。
益寿璧汉代长18.7cm
介绍:先秦时祭祀、朝觐等礼仪中所使用的祭玉、瑞玉,至汉代已逐渐衰落,但璧在燎(烧柴祭天)与沉(沉璧祭川)等大型祭祀中仍被使用,用于随葬者也较多。这件青黄玉出廓璧璧身规整,满饰规律性乳丁纹,出廓处透雕作驮负“益寿”字样的螭龙组合纹样,推测此璧应与长生延年观念有关。“益寿”二字为篆书体,螭龙以多视点取向设计营造立体动感,但整体构图图案化明显。此类以透空篆书文字与玉璧等器类相结合的出廓造型始见于东汉时期。
金缕玉匣汉代身长cm
介绍:汉代贵族死后会使用一种由不同玉片与丝缕编缀而成、形似甲胄的殓服,这种玉质的殓服即被称为“玉匣”。这件金缕玉匣由块玉片组成,以金丝分片编缀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以及左右脚套等部分,各部分于红布滚边后,逐次缝接为人体形状(人死后身体僵硬,为穿着方便而制)。其右侧大腿处见有一狭长铁锈痕,为贴身佩剑残痕,右侧食指外侧另附着两枚铜钱。玉匣,又称“玉衣”、“玉柙”。西汉时,玉匣初行,其使用制度未见明确记载。直至东汉,严格的等级使用制度才逐步确立。据《后汉书?礼仪志下》所述:皇帝死后可着金缕玉匣;诸侯王及首封列侯、贵人、公主应穿银缕玉匣;大贵人、长公主则使用铜缕玉匣;一些大臣、外戚也会因皇帝恩宠而被赐以玉匣作为殓服,以示恩典。曹魏黄初三年(公元年),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隧令行禁止再使用“玉襦玉匣”。
神人首像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高7cm
介绍:这件神人首色泽青中带白,虽具有银白色冰片纹,但质感仍颇为明净温润。整体以较薄的瓦片状玉料制作,人首造型头戴高冠,眼如臣字,鼻翼宽阔,鼻尖凸出,口露獠牙,耳戴大环,环内穿孔,耳上方有勾卷状饰物,颈部光素,底边有一凸棱,细部特征皆以浅浮雕勾转阳纹呈现。此种头戴冠帽、“臣”字形眼、嘴巴张开、双耳挂环、素颈无纹的造型是石家河文化人首雕像的共同特征。唯冠帽正面浅浮雕的简化鸟纹及背面阴刻的对称勾纹与圈纹较为罕见。
二节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5.4cm
介绍:良渚文化早期玉琮通常节数较少。这件二节琮色泽青褐,有白化现象。琮体“内圆外方”,以四角向两侧对称展开雕琢两节简化神人纹。两组凸棱平行线纹象征神人羽冠,管钻重圈眼两侧加刻尖喙状眼角,眼鼻间减地形成凸块短横档扁鼻,内填卷曲纹为鼻翼,下角两颊边各有一示意脸庞轮廓的弧形线条。这种“脸庞轮廓”刻线多见于良渚文化早中期玉琮,可能与兽面纹、龙首纹密切相关。
兽首大带钩战国时期长19.5cm
介绍:这件兽首带钩玉质青白,局部色泽较深,由于传世时间久远,通体呈现明显的黄褐色“熟坑”痕迹。钩首细短,与钩体尾端皆雕琢作浮雕龙首状,钩体呈长牌形,面弧背弯,钩面满饰阶梯式连线乳丁纹,两侧缘分别雕琢对称的圆雕回首螭龙与透雕镂空边饰各一组,钩背中部有圆形钩钮。一琢刻勾连云纹的椭圆活环,一端与近钩首处镂空边饰相连,另端则衔接有浮雕兽面辅首状玉饰。若将兽面玉饰与钩体贴折,其高度与浮雕钩首平齐,宽度与圆雕螭龙相当,二者玉色纹理亦相互连贯,故而此件带钩整体应是以一体成形法制作而成。这种“一体成形法”将玉料体积转化成面积,为造型设计赢得更多的创作空间,从而产生出以活环相连的多节样式,是战国晚期特有的处理方式。整件带钩形体硕大、工艺复杂,利用透雕、浮雕及一体成形等技法,巧妙将带钩与辅首两种基本形制合二为一,鬼斧神工、曲尽其妙,其艺术性已远超实际功用,可谓战国时期玉质带钩制作水平与艺术水准的登峰之作。
翠玉朝珠清代总长cm
介绍:朝珠是清代朝服中用以佩带的珠串,挂在颈项垂於胸前。一盘朝珠计有颗珠粒,每27颗间串入一粒大珠为“分珠”,垂于胸前者名作“佛头”;后背处垂坠的一长珠串则称为“背云”;两侧另有三串小珠,一侧为一串,另一侧为两串,各10粒,谓之“记捻”或“三台”,男性佩戴时两串在左一串在右,若为女性佩戴则左边一串右边两串。这盘翠玉朝珠由颗翡翠珠串缀,每27颗翠玉珠间有一碧玺珠作分珠,“背云”以一颗碧玺珠为坠角,两侧另有三串“记捻”,为典型的清代朝珠形制。据《清会典》载,清代朝珠可以东珠(珍珠)、翡翠、珊瑚、琥珀、蜜蜡等制作,用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色绦穿饰。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五品以上命妇皆可佩戴朝珠,但用珠与绦色却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其中东珠和明黄色绦唯有皇帝﹑皇后及皇太后方可使用。
白玉香炉清代长16.5cm
介绍:古代文人将焚香、点茶、插花、挂画并称为“四艺”。作为“焚香”的必备用具,各种材质与形制的香炉可谓琳琅满目,成为各时期皇室贵胄、风流雅士喜爱推崇的玩赏之器。这件白玉香炉由炉盖与炉身两部分组成。炉身直口、平肩、鼓腹,腹两侧具双耳,耳下穿连“一体成形”的活环,底部则有三鼓丁足。炉盖顶纽透雕作灵芝状,以便香雾弥散。整件香炉造型规整,玉质润泽,除炉盖及双耳雕饰灵芝纹外,其余各处皆光素无纹,唯有无瑕玉料才可如此“大器不琢”。
羽觞杯西汉长13cm
介绍: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牗雀牍形,有头尾、羽翼”,常用作酒器,汉代亦可用于食器。常见的羽觞一般椭圆浅腹,无头尾,羽翼呈双耳形,因此也称为耳杯,战国至汉晋时颇为流行,此后逐渐式微。这件羽殇杯由整玉雕琢而成,玉质青白温润,局部有红褐色沁斑。杯身椭圆如舟,两侧长缘边沿处各附一桥耳,以便执握。杯身内壁口沿饰有抽象线纹一周,外壁以阴刻双线纹区隔为三条纹饰带:中部纹饰带以线性龙凤纹为饰,线条圆转流利;上下部纹饰带则以深刻阴线雕琢虺龙纹,虺龙两两成组、彼此相对,组合为一正视兽面,桥耳所饰纹样与此相同。此类虺龙纹构图与春秋晚期流行的“一纹多用”浮雕虺龙纹设计一致,但其以深刻线纹渲染纹样浮雕效果的处理方式却与春秋不同,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时特有的一种仿古纹饰。中国古代流传有一种“曲水流觞”的游戏。古人于三月上巳节修禊祭祀之后,集众于河渠处置一“羽觞随波泛”,羽觞停在何人处即取杯饮酒、咏诗论文。著名的《兰亭集序》即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年)三月初三为曲水流觞所作之文集题写的序言。
玉具剑春秋长48.3cm
介绍:这套玉具剑玉质青黄,局部有附着物及绿色铜沁。整体可分为剑首、剑柄、剑鞘及剑珌四部分,剑柄一端残留部分铜质剑身。剑首为扁平椭圆状,中部有一椭圆穿孔,外缘雕琢凸棱一周,与剑柄衔接处光素低平;剑柄作长方体,两短缘平直且凿刻凹槽,一用于插嵌剑首,一可以榫接铜剑,两长缘则处理为错落有致的对称方角扉棱状;剑鞘形似剑身,平缘窄直,长短不一,弧缘自长者向下内收,近长平缘两侧四个翼状凸棱对称排布,剑鞘一面琢磨有圆弧凹槽以收纳剑身;剑珌呈梯形,中间宽厚、两侧扁薄,短平缘端凸起的方形榫头可嵌于剑鞘。除剑柄琢刻可构成正向兽面的四个“一纹两用”侧面浮雕虺龙纹、相间排布的浮雕云纹与S纹,以及剑鞘长平缘端的浮雕兽面纹外,余处皆以规律性浮雕云纹为饰。各部周边均有圆形钻孔,借由铜钉等物套接固定,可组合为一完整玉具剑。
螭凤纹韘形佩西汉长7.8cm
介绍:这件螭凤纹韘形佩为多色玉质,质润光泽。其主体呈椭圆状,上端出尖,下端浑弧,上部中间有一圆形钻孔,下部两面分别雕饰变体螭、凤,外侧则出廓透雕螭、凤纹样。螭龙昂首嗔目,鬃鬣后扬,曲躯振翼,长尾弯转顺延,作腾踏迈步之状;凤鸟回首勾喙,羽冠上卷,拱身收翅,华翎分束下垂,呈侧倚凝望之姿。二者皆采用西汉时流行的凹弧面处理与多角度取象,营造平面立体化效果,另以阴刻线纹、鳞片纹及圆圈纹等,突显细部特征与姿态,并藉由不同体量与动静形态,平衡构图及视觉重心。韘初时为置于拇指的钩弦之具,通常以骨、角及玉等制作,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韘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战国以后,部分玉韘逐渐丧失使用功能,其造型亦随之不断发生改变,演化为仅用于装饰的佩饰器,称为韘形佩,又名“鸡心佩”。
神人兽面纹璜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长15cm
介绍: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个基本纹样单元,具有深刻的原始宗教与社会内涵,可能为良渚文化“神徽”纹饰,其完整结构包括羽冠、神人与兽面。这件半圆形神人兽面纹璜通体已基本白化,表面附着少量泥土及黑褐色有机质。横边近缘处透穿两小系孔,器表一面布满繁缛纹饰,一面光素仅见拉切痕迹。施纹面中部以浅浮雕与阴刻线雕琢一组完整的正面取像神人兽面纹,上方神人脸庞呈倒梯形,头戴羽冠,杏目张口,高抬双臂自肘部回折捧于胸前;神人下方兽面重圈为眼,椭圆形眼睑微凸,双眼间以拱梁相连,下部刻划纵向阔鼻及翻卷鼻翼,长扁形嘴内呲露獠牙,两两交错。另玉璜两折角处各饰半个神人纹,若将两者接合,其形象与中部神人纹基本相同,唯不见眼珠,此类“一切为半”的纹饰布局在同期器物中较为少见,可能是依据器形所作的特殊设计。其余器面皆以阴刻线纹和卷云纹为地,线条浑然一体。整体制作精良,构图设计巧妙。良渚文化早期,璜是彰显女性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物。然而随着良渚社会中男性地位的日益提高,玉器的主器形也发生迁移,至中晚期璜在良渚文化玉器中已逐渐消失。
龙凤纹出廓璧西汉长31cm
介绍:这件龙凤纹出廓璧色泽黄褐,局部有白化及沁蚀现象。全器主体为一标准“内圆外圆”璧,璧面琢饰乳丁纹。璧缘外侧透雕有龙、凤及窄环,窄环居中与圆璧相接,环面压地作三圈凸棱,环内透雕抽象纹样为饰;环上端与一龙叠交,龙首微昂,嗔目翘鼻,张口露齿,龙躯上蜷近环状,卷尾为獠牙衔咬,鬃鬣歧出弯转;环左右两侧各依附一凤鸟,双凤背向立于短柱之上,俯首挺胸,长尾后卷,一凤高冠长垂至胸,另一凤鸟无冠,凤鸟爪下及环龙身侧皆有云雾状缀饰。纹样线条宛转硬挺具有明显的抽象图案化趋势,主璧、窄环与龙躯三圆弧者自下而上递减叠交相连,形成和谐平衡的结构韵律感,整体造型繁缛华丽,姿态端秀。
翠玉双耳盖瓶清代高27.8cm
介绍:这件双耳盖瓶翡翠质,色翠绿。由瓶盖与瓶身两部分组成。瓶盖作覆斗状,盖面光素,纽为镂雕龙形,龙首居于盖纽中部。瓶身为扁圆形,椭圆口足,短颈与肩相交处透雕两凤鸟形耳,二者相背趴伏,与镂雕龙纽形成龙凤呈祥布局。瓶身两面皆有纹饰,一面雕琢喜鹊、梅花,一面刻有鸳鸯、莲荷等,籍以谐音暗寓喜上眉梢、鸳鸯贵子之意。清代盛行翡翠制品,尤以白绿杂陈的花翠器为多,如此件双耳盖瓶质地与体量者则较为少见。
图文编辑自震旦博物馆,版权归震旦博物馆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高端文化圈老司机和大咖们的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