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正药业》:普惠天下,正人正气
我们的中药:天然
精品
中国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几乎赋予了每一种喜爱事物以灵动的生命力,这些传说有的美丽,有的凄凉,人参因濒死的人得它而生,故取“人生”谐音为“人参”,当归有“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悲情典故,三七因其补血速效而被誉为“金不换”。。杜仲,从植物活化石,到《神农本草经》首载的“上品中药”,在它万年的生命历程中,与人类上演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为母寻药,却身陷囫囵传说在陕西山麓的一个僻静的小山村里,住着一户人家,儿子李厚孝,性格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个出了名的孝子。一天,李厚孝的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为了治好母亲的病,李厚孝不辞辛劳,多次请大夫进行诊治,可接连数帖药服了下去都不见好转。就在李厚孝心急如焚的时候,大夫告诉他,要想治好母亲的病,就要用到一种灵芝草,可这种草只长在山崖上。李厚孝想也没想就背上药篓,拿起锄头,往华山攀去。
华山,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峭壁如刀削一般,高耸入云。为了治好母亲的病,李厚孝也顾不上山路崎岖,梯山架壑,终于采到了大夫所说的灵芝宝草。小心翼翼的收好灵芝草,李厚孝因为惦记着患病的母亲,下峭壁的时候越下越快,一不小心扭伤了腰,疼痛让他手劲一松,咕碌碌摔下山去。不知道昏迷了多久,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灵芝草是不是还在,看到灵芝草安然无恙,也顾不上检查自己的伤势,等他爬起来的时候,才感觉腰腿钻心的疼,只好咬着牙爬到一棵大树下,倚靠大树恢复体力。
天色渐渐变淡,劳累和伤势又不停的折磨着他,恍惚间,他好像听到了鹤声,睁眼仔细一看,面前站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李厚孝赶紧挣扎着向老人喊道:“老爷爷帮帮我,我得赶回家救老娘......”老者慈祥地笑着回答:“孩子,腰伤的不轻啊,莫动,待我给你医来。”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精致的小葫芦,伸手在树上剥了一块树皮,在树皮折断处,剥出细丝,直接塞进了葫芦里,摇了三下,用葫芦里的水给李厚孝服下,只过了一会腰就不疼了。老者见李厚孝痊愈,捋了一下胡须哈哈大笑起来,扶起了李厚孝对他说:“孩子,快回家吧,你的老母亲还等着用药呢!”李厚孝握着老人的手,千恩万谢,说什么也要老人留下姓名,日后报答。老人指着大树说:“此木土里长,人中亦平常。扶危祛病魔,何须把名扬!”说完,没等李厚孝说话,便乘着白鹤飘然而去。
李厚孝望着老人离去的背影,并不解诗中何意,眼见天色已晚,赶紧回家,将灵芝草做成的药给母亲吃下,药到病除。
几天后,李厚孝又来到了那棵树下,只见树上长满了椭圆状有锯齿的绿叶,树干又粗又直,回想当时的情景,此木土里长,木旁放一土是杜,人中亦平常,人和中是仲,这不正是杜仲吗。再想后两句,难道这树能治病?李厚孝尝试着剥下一块树皮带回家,碰到有哪个村民伤了腰,就用树皮煎水,村民服下以后,果然都痊愈了。自此,杜仲的名字便流传了下来。
年纪轻轻,却有巍峨杜仲心在很多年以前,洞庭湖畔的货物主要靠小木船运输,岸上拉纤的纤夫由于成年累月低头弯腰拉纤,以至于积劳成疾,大部分人都患上了腰膝疼痛的顽症。在众多的纤夫里,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名叫杜仲,心地善良的他,看到纤夫们长期被病患折磨,发奋一定要找到一味药解除纤夫们的痛苦。
他的这一志向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收拾好行装,他便上山采药。就这样,过了一二十天,还是没有找到药,这时候的杜仲有些失望,因为带的干粮都已经吃光了,他必须要回去准备一下才能继续出发,而这样一来,又要耽误很多的时间,就在他准备往回家的路走时,正好遇到一个药翁,想到这药翁敢在这深山密林处采药,必定要比自己有经验,于是满心欢喜地上前拜见,可那药翁却连头不回就走了。杜仲也没有放弃,又追上去向药翁诉说纤夫们的疾苦。药翁听了杜仲所说,被他的淳朴和善良所打动,于是掏出一块能够治腰膝疼痛的树皮递给了杜仲,指对面的高山嘱咐杜仲:“山高坡陡,采药可要小心哪!”杜仲连连道谢,拜别了药翁,就沿着山间的险道攀登而去。
半路上,偶遇一名樵夫,樵夫听杜仲说要去山顶采药,连忙劝阻他:“孩子,想必你家还有老有小,此山巅鸟都难以飞过,就算是猿猴碰到了也得发愁,你这一去,凶多吉少啊。”杜仲谢过了樵夫后并没有停止登山的步伐,等他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因为饥饿体力不支,眼前一黑,就从山腰上翻了下来,万幸的是他挂在了一棵大树上。等他醒过来,发现身边正是他要找的那种树,于是拼了命了采集。最后精疲力竭,倒了下去,被山水冲入了洞庭湖。
洞庭湖畔的纤夫们听到这一噩耗,立即寻找,终于找到了杜仲的尸体。他手里还紧紧的抱着一捆采集的树皮。纤夫们为了不辜负杜仲,含着泪水,吃完了他采集的树皮,果然腰膝疼痛全都好了。为了纪念杜仲,人们便将这药唤作杜仲。
有关中药“杜仲”的动人传说还有很多,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录的,“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但无论是哪种,都反映出人们对杜仲的由衷喜爱之情,所以才会将它人格化,歌之,咏之,传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