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

乡村文苑钟灵毓秀西坑村变

发布时间:2021/5/27 19:41:45   点击数:

钟灵毓秀西坑村变

01一线

西坑村地处永和镇中部,村庄山青水秀,古樟古柏笼罩民居四宇。东向濒临赣江锦源,南面依真华山岭与西娑罗岭相接,形成永和山水天然屏障,北面和尚岭紧靠古镇吉州窑。近处,西南北三面因山“坑”形成梯田,顺地势由西向东平赣江。远处,北向东、西分别与七姑岭、青原山和神岗山相望。

西坑形胜,构成如此地貌有远古的一个《七姑岭和雷公榭的传说》。这里山水相依,四季分明,清明时节,留传有《缺臂龙的传说》。因特殊的地理环境,这方的山水影响永和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这里坑外山上都生长松树,山下点缀着几座水库和众多的鱼塘。这里的西南面转东西北向二三里,梯田式一片良田,四周小山丘陵拔层罗列,姿态各异,十分秀美,胜过一幅美丽的图画。

西坑村资源丰富,地下流淌沙河,泉水甘甜。这里不仅拥有多亩山地,多亩水田,而且富有沙石、矿石、地下煤,特别拥有红、黄、白胶陶瓷原料泥土,还有江西省地质队曾经尚未探明的矿产资源。这里除了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以外,这里的山林造就了境内的风雨水源。为此,这里除了依次陆架分层建筑有一些小型水库外,东南角山上建筑有虎头下水库,西南角山上建筑有长坑水库,村旁西北角建筑有西坑中型水库。三座水库的水源来源于真华山系西坑丘林,是永和镇中部农田灌溉水生源地,浇灌了西坑和下游的赵家、习家、锦源等几个村委的农田。

据西坑罗氏族谱记载,相传神爵年间,西坑泉水从地隙中涌出,于是形成西坑大井。因井泉清洁,周围长满了灵芝草。宋时苏东坡和永和清都观道长谢易庵老先生结伴寻过此地,为西坑胜地叹服。谢易庵常言:“西坑大井盖由瑞气所钟,所以都以瑞井源相称。”然而,历代地名志上都没有记载,只是乡人代代相传了下来。

据西坑罗氏族谱记载,明代永乐初年,吉州城北隐士子凤公在永和游学时,十分羡慕西溪山水形胜,认为是幽栖的好地方,修来此,乐其地。于明永乐六年(年)卜吉日创居于此,取名瑞源。西坑除以瑞井源相称之外,又因小溪,也冠名西溪。这里的溪水源流渊远,流经九桥十八湾。明宣德至弘治年间,应瑞公,諱昌,号西溪,于明正统十四年,创大厅一所,因灵芝瑞,遂题曰:瑞草堂。将西岗子凤公创之厅为西溪一支小宗祠,日聚子孙讲学问业且教悌。明代著名学者、地理学家罗洪先、称念庵(彦庵)先生问谱系至西溪,感罗氏祖德,书其匾曰:顺德堂。至今,百姓安居乐业有年历史。

西坑村罗氏族人舆德。这里的农业以大米为大宗,黄豆、油菜次之,西瓜、棉花、甘蔗、花生、车前子、红薯等又次之。族人颇能安居乐业。这方土地养育了西坑至今七十五代子孙和永和这一带子民。现居住在村的罗姓村民约有多人,在外的子民约余人。

据西坑罗氏族谱记载,我族既是且耕且读,历代先人乐善好施,修数百年之神岗崎岖之路,造万人来往之通仙桥。出资修自上游西坑罗家经九曲流向下游赵家、习家至锦源曾家等村庄的尚书等不止九桥。买地址于超果寺,捐资置神岗渡船,救灾赈济永和沿江灾民。历代先人都具有农村社会中诚实慈祥的美德,广积阴德,为子孙祈福,因而,颇为乡人称道,历代可说是积善之家。过去,罗氏这些善举在沿赣江东南岸的白沙至神岗渡口立碑传颂。

村中尚存罗氏公祠,祠前瑞源古井、古柏、大门祠塘和众多古樟。从前明清年间的民居中间隔着村巷,布局独具特色。现由于改造西溪,反把多座古桥、古井毀没。因时代变迁,古代民居尽毀。年11月划归井冈山经济开发区管理以后,在改造建设新农村时,在西面山地扩建了一些新居。后来村子二十多年受产业影响没有进步,反而大大落后了与时的乡村发展。村民只有等、靠、要上面的政策吃饭,村民的心思基本用在了征地卖钱上。由于眼界有限,加上缺乏治理经验,全然忘记了“留得方寸地,得与子孙耕”的古训。

家乡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农村形势的不断变化中,生态环境已近恶化,农村环境污染呈现多元化。农村各种资源缺乏有效管理,农技得不到科学应用。诸多因素导致自然环境的污染,早已敲响了生态灾难的警钟。这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也严重威胁到周围村民的身体健康,成为了新的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

诚然,乡村里的旧貌换了新颜,住行条件确实有了大变样,村间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乡民们靠外出打工或搞副业赚钱在之前盖起了一座座崭新的楼房。村庄的近几十年的变化可能大于过去几个世纪,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创造的成就。然而,在物质日渐丰盈的背后,却掩盖不住村民们精神世界的集体迷失,当追求金钱与物质成为社会核心驱动力之时,乡村社会的攀比之风、个人私欲膨胀现象日益严重,民风败坏和价值观的扭曲程度却很令人担忧。

时至今日,这里不乏直达村口的硬化路面,但也存在村庄“空心化”的落寞;这里看似山青水秀的家园,却也落得触目惊心的污染;这里尚存淳朴的民风,却也脱离不了物欲侵袭下的陈规陋俗。

年在建设村庄规划中没能考虑修复古村古貌、复兴传统文化、凸显其历史文化风貌和底蕴,但投资50余万元,增设了一座两层楼的文化中心。由于缺乏文化指导,文化中心实际上是娱乐中心。农耕文化、罗氏家风家训、传承罗氏德孝悌忠文化等元素,建设西坑村传统文化展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美丽乡村旅游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人身居红尘,杂务不免烦神,当我们略感倦怠时,总想回村放松一下心情,领略古村过去德孝礼乐传家的韵味,然却再不能体会到《与朱元思书》中描述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那般令人回味的意境。

乡情乡归离我们渐行渐远,心中的故乡依然难以割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今日农村的问题,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是改革发展之路上的必经关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种种喜与忧、笑与泪背后,农村正进行着产业的重建、环境的重塑、心灵的重构,回答着“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时代课题,乡土中国正不可阻挡地迈向现代中国。

门前春带雨,心上梦生花。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时代大潮洗礼下,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感受到了心系乡土的情感“引力波”,更感受到全面小康梦想的强劲脉搏。用决心和行动去改变,用智慧和汗水去浇灌,我们必将共同开拓更有希望的原野,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徜徉在西坑村,乡土的气息软化了我的倔脾气,我甘心做一个小孩,闲游在巷道里流连,虽然再也触摸不到过去青石板古山道古巷道。但几时那一抹丹青,古井、古柏、大门祠塘和西溪,还能勾勒宁静的诗意,古樟树下畅想,清风徐来,恰是:

怡神宁静桃源变,满眼风光别洞天。

碧绿一池杨柳岸,藏青百树柏樟延。

幽长陌巷思乡韵,厚德民心更古弦。

总把情怀开念祖,岂能忘却结尘渊。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全国科监委副理事长,全国高科技创新品牌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理事长、专家团成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年担任《庐陵诗词》电子微刊编委;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及其微刊编委。先后在《中外哲理名言》《中国作家文库》《中国亲情诗典》等大型文献、《中华文艺》《诗文杂志》《井冈文艺》《庐陵诗词》《庐陵文苑》《文山艺苑》等期刊和《东方烟草报》《江西晨报》《井冈山报》等报纸发表多篇文学作品。先后有作品入编《当代散文精选》《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作家作品精选》《当代文学精选》《诗赋中华》《当代文学精选》《中国诗歌作品选集》(中国-诗歌双年选)《战“疫”之歌:共和国的春天记忆》。先后在《经济》《新经济》《工业》《科研》《科技经济导刊》《价值工程》《经营管理者》《社会科学》《IT经理人》《中国计算机用户》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有余项各类成果和事迹分别获得省部级、市级、县级荣誉奖励。年荣获中国乡村作家荣誉称号。个人事迹载入《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神州杰出人物》《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

我的业余只想静守自己的内心,做岁月里的宁静人。起名“01一线”网络昵称,故名我是一线的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化工作者。平时喜欢随笔写点人生经历和感悟文字,用以调理白天强于工科的头脑。

感念之余,我回顾了过去,检讨了自己。认定了两点体会:一是要把人生奉献给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因为生命的伟大用途,是要把它花费在比本身寿命更为长久的事物上面。二是要决心为年岁增添生命,因为思想得最多,感受到最高尚的东西,做出最佳行为的人,生活得最丰富。

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wos.com/lzjg/4559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