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芝的历史记载
灵芝在传统医学中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药物,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实在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经提到,原来的名称就叫作“芝”,并注解为“一岁三华瑞草”。其实它属于一种大型的真菌。
其实在早期,灵芝被赋予的文化学意义大于它在医药学上的意义。比如《史记》和《汉书》中均有记载,汉武帝时,甘泉宫中长出了九茎连叶的灵芝,大臣们对汉武帝说这是因为皇上功德无量,所以上苍赐福,才会长出灵芝。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还作了《芝房之歌》。由此,民间对于灵芝的崇拜也推向了高潮。至今,还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盗仙草”,服灵芝后成仙等等。民间也常将灵芝作为吉祥如意的图案。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将灵芝分为青、赤、黄、白、黑、紫六种,并且将前面五种,按照颜色分别归于五行,分别入五脏,比如青芝味酸,可以补肝气等等。另外的紫芝,味甘温,主要功效为疗虚劳、治痔疮。但历代还有很多关于灵芝的专门书籍,比如道家的书籍,所记载的灵芝种类不下几百种,大都按照灵芝的颜色、形状、生长地点来分类。
这一点早也被许多药物学家质疑,如李时珍就认为灵芝以五行来配五色、五味是没有道理的,又指出历代还有方士用朽木堆在潮湿的地方,上面傅上药物,即能生长五色灵芝,然后将此献给皇帝博得赏赐。并且对古代服食灵芝可成仙的记载明确表示不信,称“诚为迂谬”,甚至提出灵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
2、灵芝的功效和药用价值
让我们抛开关于灵芝的神话,来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有何药用价值。
灵芝属于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其实是一种大型的真菌,与常用的中药茯苓、猪苓属于同一种类。
灵芝的菌盖有半圆形、圆形、扇形等,直径大小不一,从1、2厘米到1米都有。表面多呈红色,褐红色,棕褐色或黄色,这类属于赤芝,还有部分呈黑色或紫黑色,即紫芝。多数盖表面有环纹和棱纹,或放射状条棱和条纹,并有漆样光泽。菌盖下方有菌管层,当成熟时散放孢子,收集起来称孢子粉。
灵芝的产地也非常多,赤芝主产于河北、山东、山西、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江西、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广东,海南;紫芝主产于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湖南、广西、福建、广东,海南等。
我国拥有丰富的灵芝种类资源,而海南岛又是中国灵芝科真菌最多的地区,海南是最适合野生灵芝生长的地方,我国已知的种灵芝,分布在海南的就有70余种之多,全岛热带原始森林达58.73万公顷,盛产大量的野生灵芝,“北参南芝”之说由来已久。
海南平均年气温22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25摄氏度,年降水量至毫米,相对湿度84%,这些指标,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海南会是最适合野生灵芝生长的地方,目前世界上发现野生灵芝品种多种,我国已知的有种,其中分布在海南的有70多种,占世界的35%,全国的70%。
传统医学认为,灵芝的味甘、微苦,归心、肺、脾、胃经。主要功能为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止咳平喘。
灵芝相对来说药性平和,《本草纲目》将其归在“菜部”,补益作用比较和缓,可以较长时间服用。
服用方法主要是内服。一般煎水服用,常用量在8-15克之间;研成粉末服(灵芝茶),每次为3-6克。也可用来泡酒
但灵芝属于补药,外感初期、急性感染期不宜使用。
3、灵芝的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灵芝含有灵芝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灵芝酸)、腺苷、甾醇类化合物、多种氨基酸等有效成分。
比如灵芝多糖,有提高机体多种酶的活性,防止食品、药物、环境污染对机体的伤害,修复细胞损伤,提高脑功能,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降血脂,抗衰老等多种作用,看来灵芝的“扶正固本”作用大多与此相关。
据现代实验研究,灵芝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
(1)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增长。
(2)保肝解毒。能促进肝脏的对药物、毒物的代谢,改善肝功能。
(3)调节代谢,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延缓细胞衰老。
(4)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降低胆固醇,防治心脑血管硬化性疾病及高脂血症。
(5)镇静安神,抗神经衰弱。
(6)辅助降低血压,并具有延长和稳定其他降压药物的效果。
(7)减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程度;调节血糖,改善症状。
(8)祛痰、平喘作用,防止反复感冒。
(9)调节皮肤水分,抑制皮肤中的黑色素的形成和沉淀。
目前灵芝临床主要用于辅助治疗神经衰弱、贫血,失眠、食欲不振、痰多咳嗽、喘促、久病体虚等。还用以辅助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血管硬化症、糖尿病、慢性气管炎、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白细胞减少,术后,放化疗以及各种肿瘤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