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腰

蜜雪冰城半天妖都在315翻车,给餐

发布时间:2024/1/8 13:59:48   点击数:

今年的,有很多知名餐饮品牌被曝光。这种曝光并不是指登上了央视的晚会,而是出现在了各地媒体的报道中,借由社交平台的传播,这些品牌的形象无不遭受了不小的损伤。

其中有两个品牌的“翻车”值得注意,一个是蜜雪冰城,一个是半天妖烤鱼。

1

3月15日晚上,新京报发布记者卧底调查报道。在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记者随机应聘进入江苏南京市的两家蜜雪冰城门店,却发现诸多问题:为了节约成本,两家门店频繁篡改食材保质期标签,使用过期食材;存在偷工减料问题,不严格按照配料表足量放料;用工不签劳动合同,不核验身份证,甚至连国家强制要求的餐饮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也不需提供。

3月17日中午,新京报发布了记者卧底半天妖的调查报道。今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新京报记者先后进入安徽合肥两家半天妖烤鱼门店卧底暗访,发现后厨使用的鱼类食材都是冷冻产品,很多鱼解冻后存放过期,仍被端上餐桌,甚至有餐厅领导要求“只要不臭,都能继续用”。此外,半天妖的涮菜也存在明显的缺斤少两现象,标重克的木耳实际只有76克,标重克的金针菇,仅克。在卧底暗访中,最让新京报记者震惊的一幕,是门店工作人员将已经倒入垃圾桶的涮肚捡回重新加工,再次端上顾客餐桌。

△2月20日晚,半天妖烤鱼合肥唯品奥莱店,后厨员工正在加工的涮肚全家福,正是从旁边的垃圾桶里捡回来的,稍作加工就端给顾客食用。新京报暗访调查组摄

报道发布后,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诞生了多个热搜。其中,#蜜雪冰城食材频改标签过期继续用#的话题,迄今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达到了1.6亿,#半天妖垃圾桶捞回餐食又端给顾客#则达到了1.5亿。

这两个品牌的“翻车”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首先是被曝光的问题比较典型,涵盖了今年餐饮企业暴露的三大问题:食品安全,篡改有效期,缺斤少两。

其次是曝光的企业比较典型,都是头部品牌。蜜雪冰城不用多说,现有门店2万多家,正在冲刺IPO。半天妖被称作“烤鱼界的头牌”,起源于福建,总部在济南,年第一家店正式开业,年门店数突破家,现在有0多家——在烤鱼这个品类,半天妖的门店数一骑绝尘,比第二名多出家。

2

第三个典型之处在于两个品牌的连锁模式,一个是加盟,一个是联营,都是当下餐饮企业连锁扩张所采取的主要模式。

众所周知,加盟连锁的品牌一般来说更容易出现食安问题,因为加盟店以回本、赚钱为唯一目标,跟品牌方的诉求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反倒有可能因为严苛的管理而对品牌方不满。因此,今年蜜雪冰城因加盟店“翻车”,有人认为是因为加盟模式存在“制度性缺陷”,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

△图自餐宝典

相比之下,联营模式下的门店与品牌方的关联要紧密得多。以半天妖为例,门店的厨师长、店长、前厅经理、拓店团队、供应商、普通员工等均有持股,此种“全员持股”实现深度利益绑定,结成“利益共同体”,心往一块使,有钱大家赚,可以起到激励业绩的效用。联营模式的一个最显著的优势,是闭店率非常低。根据NCBD(餐宝典)的数据,半天妖的闭店率远低于餐饮行业的平均水平。

然而,半天妖今次“翻车”,说明联营也是会出问题的,而且是大问题。有评论即指出,这种“利益共同体”也可能会为赚钱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于“只要不臭,都能继续用”,最终变成“坑客共同体”。换句话说,联营也存在“制度性缺陷”。

加盟有制度性缺陷,联营也有制度性缺陷,那该怎么办?难道都只能直营了吗?

显然,问题的解决需要另外一个思路和方向。

3

不妨从网民的吐槽入手。

针对今年期间曝光的餐饮问题,有不少网民很感到“审美疲劳”,认为年年如此,只曝光不惩罚有什么用?到明年不还是继续犯?

必须承认,网民们的担心有道理。仍以半天妖为例,在3月17日事情曝光的当天,九派新闻曾以消费者身份联系涉事门店关联企业——安徽合肥新站区自胜烤鱼店,提及报道中合肥半天妖门店使用冷冻鱼,甚至将过期冷冻鱼端上餐桌一事,该门店工作人员称,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他们一直对产品把控较为严格。

这种回答很可笑,也很可悲。面对确凿的证据,却矢口否认,至少说明他们并不认为被曝光的事情有多么严重。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某烘焙品牌,在被媒体当面问到“影子店”是怎么回事时,其负责人轻描淡写地说“可能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疏忽”。——涉嫌虚假宣传、存在食安隐患的影子店,仅仅只是因为“细节上的疏忽”?

就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怎么能指望他们知错就改?尽管有的企业会公开道歉,但那更像是例行公事。事情过后,更可能的情况是,媒体你曝光你的,我继续做我的,即使被停业整顿几天,也不耽误我其他日子赚钱。

于是我们能见到有些品牌屡教不改,像曼*粥,今年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在被曝光了。

4

网民“审美疲劳”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对监管不力的失望。

理论上讲,要想提升餐饮业的食安水平,一靠品牌自律,二靠监管给力。但实际上,想要依靠品牌自律来达到目的,无异于缘木求鱼,希望监管给力显然更为靠谱。如果监管能在常态化的同时加大处罚力度,那么餐饮行业的食安等问题必将会减少。

话说回来,监管给力了,就能弥补加盟和联营的制度性缺陷了吗?

针对这个问题,央广网给出了一个有价值的建议:针对特许经营、加盟连锁、联营等餐饮业态特征,监管部门可修订行业管理规则,强化总部主体责任。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总部应承担最大责任、连带赔偿等,以倒逼总部重视巡查工作,加强门店的规范化管理,严肃处置违规操作,以强力手段汰劣存优。

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总部和门店的联系更紧密,就像直营连锁一样。

5

现实地说,即便加盟和联营模式下,总部与门店的联系紧密得就像直营一样,那也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全直营的餐饮企业发生食安问题的情况,我们也见过不少。

这实在是一个可悲的事实。在餐饮行业,食安问题看来是永远无解了。

更可悲的是,在舆论场上,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餐饮企业被曝光各种令人反胃的行为,

甚至认为所有餐饮店“都一样”。

我们当然知道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全国上千万家餐饮店,经得起检视的占多数,有问题的是少数。但就是这有问题的少数——其中不乏知名品牌,让广大消费者对整个行业产生了不良印象。这些餐饮店,不客气地说,就是全行业的害群之马。他们吃着餐饮这碗饭,却干着破坏行业形象的事,损害了人们对行业的信心,降低了人们对行业的信任。

像这样的企业,就该加重处罚,涉嫌违法的,该拘的拘、该判的判。消费者对这样的餐饮店,就该用脚投票,主动远离。

有人认为,餐饮行业之所以会发生这些乱象,跟整个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这话有点道理,但却不是那些餐饮企业作恶的理由。否则任何事情都找大环境背锅,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何在?又如何解释依然有大部分餐饮企业能守住底线和良心?

餐饮行业今年迎来了久违的复苏,前两个月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增长9.2%,年底有望突破5万亿。局面一片大好,需要餐饮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合力打造。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wos.com/lzgx/500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