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发病部位及特点,中医对湿疹有不同名称:浸淫遍体,滋水极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发于婴儿面部的称“奶癣”;发于耳部称“旋耳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下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究其其发病原因,多为湿热侵袭肌肤或血虚有热,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急性以湿热为主,慢性多兼血虚。湿疹急性患者体表可见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并存。初起为密集的点状红斑及粟粒大小的丘疹和丘疱疹,很快变成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点状糜烂面。瘙痒不能忍受,影响睡眠。亚急性湿疹为急性湿疹迁延而来。见有小丘疹兼少数疱疹和水疱,轻度糜烂,痒感较剧烈。病程可经数周而愈或转为慢性。慢性湿疹由亚急性湿疹转变而来,也可一发病即为慢性者。患部皮肤粗糙、增厚、触之较硬、苔藓化,常有色素沉着,抓痕,间有糜烂,渗出,血痂及鳞屑,病程较长,可延至数月或数年之久。1.湿热证急性者湿疹多见。丘疹红肿、糜烂、浸淫成片,瘙痒不堪,或伴有身热,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苔黄腻,脉弦数。2.血虚证慢性者湿疹多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皮疹色淡,增厚,脱屑,呈苔藓样变,间见搔痕色素沉着、血痂,伴有头昏唇淡,肢软乏力,舌淡,脉弦数。湿热证以清泄湿热为主,对湿重者,佐以健脾化湿。取手阳明、足太阴、督脉经穴为主,针用泻法。血虚证宜养血润燥,取足阳明、太阴经穴为主,针用补法。治法主穴:大椎、膀胱经线(大杼至白环俞段)。配穴:血海、风市、阿是穴。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慢性患者应加阿是穴。取俯卧位或端坐位,以皮肤针自上而下弹剌,重点为背腰段,叩剌强度中等,至皮肤潮红为度。穴区可在直径2.5厘米范围内反复叩剌至潮红。阿是穴可从外向内围剌,方法同上。每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来自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文章仅供参考和学习分享。
专家简介
张争昌陕西省名中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陕西省中医药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针灸执业医师考试主考官、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陕西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年被国家卫生部派往国外从事针灸临床工作2年;—年担任援外医疗队队长,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在工作中成绩突出,年受到总理李**接见。年荣获针灸界中华十大影响力创新人物奖。完成针灸专著3部,撰写针灸专业论文50余篇,发表在专业杂志30余篇;取得省级科研成果3项,国家专利2项。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治病疗效显著。
1、面瘫:面瘫的早期、中期、后遗症(采用针刺、艾灸、电针、火罐、平衡针灸治疗,并对不同证型的面瘫总结出了各自适宜的治疗方案)。
2、痛证:带状疱疹、头疼、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膝关节炎、腰椎间盘膨出及非手术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采用针刺、艾灸、电针、火针、火罐、放血及平衡针灸治疗);落枕,急性腰扭伤早期(一穴一针一次治愈)。
3、神经衰弱、失眠(采用针刺、艾灸、耳穴贴压治疗,一般1—3次见效,一个疗程10次大部分患者可治愈,部分患者睡眠会明显改善。)
4其它:青少年近视眼(15周岁以下)、寒冷性腹痛、痛经、消化不良、青年痤疮。
坐诊时间、地点:
张争昌主任医师坐诊时间
每周一、三、五上午08:00-12:00
医院:医院坐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wos.com/lzgx/4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