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铁马秋风大散关》是我在年6月6日把自己年2月10日写的《分水岭》(年12月收入谷培生散文集《崇拜山水》)和年11月18日写的《散关抒怀》(年7月收入谷培生散文集《崇敬人生》)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修改出来的。
登临大散关,壮怀激烈;漫步分水岭,迁思回虑。
品味分水岭,我蓦然想出了两句自以为富有哲理的话:山在顶峰处,前后都低,形成分水岭;人到极盛时,进退皆难,易为转折点。水在分水岭,只一步,天南地北;人在关键处,只一步,生死成败。
铁马秋风大散关
谷培生
好一句“铁马秋风大散关”!
铁马,汽车沿清姜河岸蛇行,火车在秦岭山腹穿越。汽车、火车,真正的铁马!
秋风,“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
大散关,“刺破青天锷未残”的秦岭山,峡谷本来就狭窄,上帝又把一座直插云天的山峰硬生生地塞在峡谷中!
铁马,秋风,大散关。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古大散关龙盘虎踞,今大散关如诗如画。
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著有《书愤》其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胯下受辱的韩信,不仅使汉王刘邦自汉中经大散关出陈仓还定三秦,而后席卷天下,开有汉一代基业,而且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为兵家范例,千古流传。汉王得韩信是汉王之福,无韩信汉军难有兵困垓下之威;韩信遇汉王是韩信之福,无汉王韩信难成十面埋伏之功。汉王之福也好,韩信之福也好,走出大散关,才是他们共同的福,真正的福。
百年三国,大散关“关控陡绝”。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年),诸葛亮兵发祁山,兴师伐魏,出散关围陈仓。是曹操、诸葛亮使大散关成就雄关之名?还是大散关使曹操、诸葛亮成就军事家之功?赤兔马过大散关刨出的“饮马泉”,至今流水涓涓,如马主关云长一样,千古流芳。
宋金抗衡,拉锯大散关。金将兀术、宋代诗人陆游(公元年抗金主将王炎任四川宣抚使,统领川陕抗金,46岁的爱国诗人陆游蘘赞军务,在大散关执剑守关,并在大散关写下了很多忠诚保国的诗篇)、民族英雄吴玠和吴璘(吴氏兄弟是宋代名将,曾在大散关击败金兵十万,名垂千古),这些历史人物在谱写宋金历史的时候,也把大散关的得与失,与国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将大散关刻在宋史的浩卷上。宋朝的边关在大散关,这是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抑武所致。这告诫我们,国家要富,要兴科教;国家要强,要重军事。文武之道,国家富强之道。
大散关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有情义在其间。大散关上有一快奇石,上有一条白蛇,天然生动。过去人们行到这里,见到此石,就知道大散关到了。所以有白蛇指路之说。传说白娘子为救许仙到长寿山去盗灵芝草,被白鹤童子发现,交战于白云山上,被白鹤童子伤了头,掉在地上,落在大散关的一块石头上,成为化石。白蛇指路,情深义重。
大散关,不仅是关中古时四大门户(东面函谷关、南面武关、西面大散关、北面萧关)之一,而且是文人墨客的泼墨之地。曹操、王勃、王维、杜甫、岑灿、李商隐、陆游、苏东坡、郭沫若、舒通等,都曾留墨散关。
关雄、景美、名才大。故有“小华山”之称。
雄关难过,然大散关古时被多次攻克,更不用说今天车水马龙,“天堑变通途。”什么关最难过?名利关,生死关!
大散关距离嘉陵江源头只有十多公里路,下了大散关,片刻就到嘉陵江源头的秦岭山顶。我没有游览和尚塬古战场,也没有游览嘉陵江源头风景区,而是徜徉在分水岭上。
在立有“秦岭”二字石碑的崾岘处,我的东西两面是山峰,南北两面是山谷。我知道,我站在了秦岭山的分水岭上,就是站在了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上。我的北面是渭河支流的清姜河,属北方;我的南面是嘉岭江的源头,属南方。人常说,中国南北方气温、植被等反差很大,可我在秦岭顶上,由南方到北方,由北方到南方,往返了几十个来回,各方面都没感觉到有什么差异。南方北方的分界线,也是南方北方的结合处。其相邻处本无什么差异,但只要往北走几步,就到了北方,往南走几步,就到了南方。伫立在分水岭上,我仰天长望,想那天上的雨水,往南滴落几步,就能够汇入长江,往北滴落几步,就可以流入黄河。
大散关到二里散关,可以说完成了秦岭山的跨越,也就完成了由南方到北方的跨越。在分水岭上,感觉不到南北差异,但从大散关到二里散关,只不过十来公里,南北之气象从气温、山形、植被等各方面就都能明鲜的感觉到差异。这使我想起清代魏禧《日录里言》的一句话:“凡利害是非画然处不难辨,难在两端俱是处辨得出”。这就是说:大错误,明鲜的错误,容易识别,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小错误,不明鲜的错误,不容易识别,也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和重视。不管是教育别人,还是修正自己,在缺点和错误小的时候,容易纠正,一旦铸成大错,就难以改正。所以,我从分水岭上悟出一点启示: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识别力,以便在事物不易分辨但有了区别时,及时注意,及时应变。这应该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品味分水岭,我蓦然想出了两句自以为富有哲理的话:
山在顶峰处,前后都低,形成分水岭;人到极盛时,进退皆难,易为转折点。
水在分水岭,只一步,天南地北;人在关键处,只一步,生死成败。
登临大散关,壮怀激烈;漫步分水岭,迁思回虑。朋友,你到过大散关、嘉陵江源头的秦岭山顶吗?你观察过分水岭吗?不知你在大散关、分水岭前,是否会与我有同感。
年6月6日(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