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讲一个灵芝草的故事。
凫西村有个杨二爷,祖上做的药材生意,家业颇丰,到了二爷这辈便悬壶济世当起了大夫,在村中开了一个小药铺,名曰三善堂,每日里为村人开方抓药,治好不少村人的疾病,这三善堂也渐渐有了名气。
凫西村三面环山,山上有不少草药,二爷空闲时就足蹬草鞋,手提药锄去山中采药,采回药材便自己炮制,遇见那家贫的抓药,二爷不光免了诊金,连药费都免了,村人都称赞二爷真是菩萨心肠。
这一年,二爷正在药铺中闲坐,门外进来一人,见了二爷说道,杨先生,阵前村的你大姑刚咽气了,奉主家嘱咐来告知您一声。杨二爷叫来伙计安排好药铺事宜,便随来人赶往八里外的阵前村。杨二爷进了大姑家的院子,只见众表兄弟正跪在院中,哭声阵阵,大姑在堂屋正当中躺着,覆盖着白纸。二爷拉起一旁的小表弟问道,大姑身体一向还好,怎么说去就去了呢?小表弟擦擦泪说,昨天晚上老太太还挺好,吃了小半碗水饺睡下的,早上起来就不行了,断断续续到晌午咽的气。二爷听罢向堂屋走去,围着大姑转了一圈,伸手扣住大姑的脉门,良久二爷喊道,人还活着,快来人。院里的孝子贤孙纷纷进屋,小心地将大姑抬到床上,二爷取出随身的银针,看准穴位,一阵刺下,只听大姑嗓子眼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好一阵一口浓痰吐出,大姑竟慢慢转醒,众人欣喜万分。二爷对众人说道,大姑本是虚弱过度,浓痰阻塞不能排除,继而出现假死之症,如真这样下葬,和活埋无异。说罢二爷又开出药方留给众表兄弟,后来大姑的病情渐渐好转,又活了二十多年才去世。
又一日,二爷上午出诊,中午回来吃罢饭便收拾行装奔村南小龟山去了。小龟山南麓有一片金银花,夏初正是采药的好时候。二爷加紧脚步,不到半个时辰便来到山下,这山陡峭险峻,仅有一条樵人开辟的羊肠小道,道旁荆棘丛生,甚是难走。二爷握着药锄,拨开荆棘向山南走去。不多时来到一处石崖下,石崖两人多高,需手足并用方可爬上去。二爷背紧药篓,慢慢用药锄插入石缝,渐渐向上攀爬,眼看就要翻过,二爷的左手猛地一缩,被一丛带刺的杂草划伤了,顿时血流如注,二爷顾不得手疼,翻上石崖,伸手从一旁薅来一把草擦拭伤口,不想刚擦完,血登时就止住了,伤口也以肉眼能看见的速度愈合。二爷知道遇见了宝贝,忙拿起擦手的草细细端详,这草和其他杂草没什么区别,只是草尖上有一点浅红,阳光照射下,似有流光宛转。二爷想到年幼时跟孙先生习医,先生曾讲到一种罕见的仙草,称为灵芝草,可生死人肉白骨,其特征便是叶尖流光转,根如浮萍浅。二爷在身前细细查寻,终于在杂草丛中发现一株和手里一样的草,他小心翼翼地用药锄挖下灵芝草,也顾不得再去采摘金银花,径自回到了家中。
过了几个月,凫县新来一位县太爷,听说本是京官,因为刚正不阿,不屑与朝中奸佞同流合污,被人联名陷害,发配到这穷山僻壤当官。这县官到任即扶持农桑,派兵剿匪,兴办村学,修路架桥,全县上下一片叫好,可是这县太爷毕竟是文人,连续的舟车劳顿加上繁重的公务竟病倒了,身子骨一天天地差下去,眼看就要命丧于此。县城的大夫排着队地去衙门瞧病,个个都无功而返,都说华佗在世也难医此病,除非世上有仙草,否则县太爷活不过今年收麦子。
这事传到了杨二爷耳朵里,二爷揣起灵芝草便去了县衙,门人领到床前,只见县太爷面色蜡黄,毫无生气。二爷搭手号脉,只觉得脉似游丝,飘忽不定且十分微弱,正是将死之人的脉象。二爷从怀中掏出灵芝草,又加几味滋补药材,刚柔并济,让人煎来给县太爷服下。吃下第一副药,县太爷脸上慢慢红润,二副药下去脉象平和,连吃三副药,县太爷的病霍然而愈。县太爷拉住杨二爷说道,多谢先生救命之恩,我备了些银子还请您不要嫌少,为官数十载,就这些家底了。二爷呵呵一笑道,大人不必客气,治病救人乃医者分内之事,所用仙草也是无意中得来,大人一心为民,积劳成疾,我岂有收钱的道理。县太爷见杨二爷坚决推辞,说道,罢了,那我送先生一幅字吧,聊表心情,还望先生不要笑我寒酸。随即命家童笔墨伺候,上书四个大字:妙手回春。二爷带着这四个字回到了凫西村,找来装裱匠裱好,悬挂于三善堂内,自此杨二爷在方圆百里内名声大噪。
后来二爷的后代非医即文,人丁兴旺,家族昌盛,一直到现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