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立志治病救人李时珍(-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薪州(今湖北蕲春)人。他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父亲在当地是一个很有名的医生,著有《医学八脉法》、《四诊发明》等著作。李时珍自幼就因家学渊源,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他父亲很想让他走读书致仕的道路,以光耀门庭。14岁那年,他承父命考中了州学秀才。无奈他对八股文没有丝毫兴趣,在三次乡试都告落第后,他坚决不再应试,父亲也只得改变初衷,转而支持他从事悬壶济世的事业。李时珍从24岁起,便跟随父亲正式行医。在治病时他注重“辨证施治”,对病人的脉象与病症结合加以分析,在用药上注重药理,应用灵活变通,不死板。医书上记载,巴豆是一种泻药但是根据试验后他知道:巴豆在分量用得大的情况下,会引起严重腹泻,但如果用量适当,配方巧妙,反而可以起到止泻的作用。他将这一认识应用到医疗实践之中,治好了许多的腹泻病患者。他还根据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对方士荒诞不稽的邪说加以驳斥。方士把灵芝视为神物,胡说服用灵芝可以长生不老,他据实指出,灵芝不过是由“腐朽余气”生出来的食用菌类,没有丝毫神奇之处可言。方士提炼丹砂,制作所谓的长生不老药,毒害人命,骗取金钱。李时珍指出,人的躯体是由血肉生成,靠食五谷、蔬菜水果而活,丹砂不能被胃肠消化,其毒性于人体有害而无益,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贪生怕死的人,因迷信方士服食丹药,而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于非命。嘉靖三十一年(年),35岁的李时珍将楚王《本草目)书影朱英检患有气厥病的儿子治好了,他因此被任命为楚王府的奉祠正,并且还兼管良医所事。几年后,他医院任职。当时的嘉靖皇帝迷信方土,祈求长生,为迎合皇帝的心意,太医院的人员和方士竞相进献仙丹不老药,一片乌烟瘴气。李时珍不愿同流合污,便在一年后托病辞职返乡。不过,医院的任职经历,却使他得以有机会翻阅典藏的医药书籍,学会辨识许多的珍贵药材以及外国进贡的药物,从而增长了见识,这对他日后编撰《本草纲目》有很大帮助。我国药物学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以来有许多的药物学著作传世。由于中药是以草木类药物为主,因此古代的药物学著作就以“本草”为名,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内中记载有种药物;又如南朝名医陶弘景撰写的《本草经集注》,内中记载有药物近种,比前增加了余种。在唐朝的《新修本草》中,药物的品种又得到了增加,并且还增绘有药物的图形。到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年),名医唐慎微著写《证类本草》时,药物的种类增加到了种,并且书中还记载有药方个。李时珍富于求实与钻研的精神,在医疗实践中,他发现传世的《本草》都有许多的遗漏、谬误,而对于行医治病来说,正确地鉴别药物品种类别,认识药性,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他立志要编写出一本新的《本草》来。为了把理想变为现实,李时珍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不仅是医药专著,“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无不遍览,史称“阅书八百余家”,他由此积累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同时,他还非常重视随时将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心得记录下来。而更为他所注重的则是野外采集药物和实地调查。他不辞辛苦,带领儿子和门徒,踏遍了蕲州城北的龙峰山、江西的庐山、湖北的太和山(即武当山)以及安徽、江苏、河南等盛产药材的山林,“远穷解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通过实地考察,他解决了不少书本上的疑难问题。如《证类本草》将虎草、白南星说成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而通过实地考察,李时珍弄明白原来是同物异名;又如两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远志的叶小,而宋《开宝本草》却说远志叶大。而经过实物考察后,李时珍得知,原来远志有大叶、小叶两种。为了将前人的“只根据纸上药方进行猜度”的主观断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他不辞辛苦劳累,耐心细致地对各类草药一一采集察看,对之认真鉴别,详加记录。而为了将植物的药性弄清楚,他甚至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亲口尝试在野外考察中,李时珍还虚心向各种不问身份的人求教。从药农那里他知道,女萎是不同的药用植物;他又向渔民请教有关鱼繁殖过程的问题;从猎人那里他又了解到了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药用价值:还向老百姓们征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等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laowos.com/lzcf/4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