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

被遗忘的城市银川

发布时间:2020/9/14 17:15:26   点击数:

一、引子

要说我是哪里人,自己一直以来还真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父亲是陕西人,母亲是山东人,而我户口本上的籍贯也随着户主的改变而历经更迭。四年背井离乡的生活,让我习惯于说我是银川人,更加习惯于在这句话之后解释银川的地理位置。银川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这个地名可能也来源于新闻联播之后天气预报对全国省会级城市地名的一带而过。

由不同地方外地人组成的家庭也就使得我从牙牙学语起就在接触正儿八经的普通话,这样的情况几乎是在我上中学之后才有所改变。银川话并没有银川官话一说,它的准确分类是属于兰银官话-银吴片。我在年幼时便对这方言有种滑稽的印象,似乎什么很严肃的事情经银川话就成了两个人之间开玩笑一般。那时每到夏天傍晚父母在做饭,我就在家附近的台球案子旁,吃着迎宾楼的雪糕,听大人们一边打台球一边用银川话玩笑地互相骂着,往往站那就傻笑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会点银川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知自何时起就满嘴跑着“好是叨”。

离乡之后对这方言反倒感觉更为亲切。乡音如同飘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丝丝入扣地萦绕于心中。这口音也伴随着银川平原上一代又一代人,生死相继。

二、古都

银川建城始自汉代,对于统一的中原政权来说,一直是作为西北边关而存在。在不断的政权更迭中历经多个民族的统治。

从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来看,银川是很合适作为一个古代的都城的。整个平原由东向南是黄河,西边和北边又有贺兰山这样一道天然屏障。面向河背靠山,军事上属于易守难攻之地。贺兰山的存在,也同样是银川甚至整个河套平原存在的根基。它不仅是处在中国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上,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的存在直接阻挡了西边阿拉善沙漠的东进,使得黄土高原上的一座湖城得以保全。

岳飞《满江红》中的“踏破贺兰山缺”也正是指此处。只是后世学者质疑,岳飞抗金而不是与西夏作战,为什么要踏破的是贺兰山呢?

公元年对银川的意义之大,超过了有史以来的任何一年。在这一年西夏政权正式建立,李元昊称帝,而银川则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由兴州更名为兴庆府。

李元昊的称帝超越宋廷最后的底线,双方的关系也正式破裂。在此后的数年间,元昊先是发动对宋的三川口、好水川、麟府丰、定川寨四大战役,大败北宋,之后又在河曲之战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鼎立之势。

这个开国之君自负又多疑,为党项政权的建立创造独有的文字、独特的文化风格,下秃发令。时而联辽抗宋,时而结宋抗辽,摇摆之中求得生存。他一生戎马,西击回鹘、吐蕃,东与宋辽分庭抗礼。说他多疑,则是因为他在世时令民夫大建疑冢,之后再将这些民夫杀掉。在位期间猜忌功臣,稍有不满即罢或杀。一生杀戮、嗜血成性的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下场竟是因为废皇后及太子并改立与太子定亲的没藏氏为皇后,在年元宵节,太子为报夺妻之恨挥刀削掉他的鼻头,致使他痛极血尽而死。

有记载的元昊的后妃共九位,除了一位幸运早逝,其余无一善终。他的内宫可谓是血迹斑斑,因果循环及重,杀母、杀舅、杀妻、杀子、杀大臣,最后被太子所杀,太子又死在重臣手里,外戚把持朝政,而外戚又被元昊的另一个儿子所杀。

不知元昊死前可曾回想过此生,因夺儿媳而死于自己子嗣手中,恐怕也够耻辱了。

今天在银川能看到的西夏遗迹已不多,西夏王陵算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向西出银川市区上国道往南即可到达。本是皇帝选中的山清水秀的皇家园陵,却因为抵抗蒙古而被烧掉了外面的瓦片,成了一座座土包。在西夏王陵博物馆中有它的复原模型,红墙绿瓦,建筑风格上还是受到的中原汉族建筑风格影响的。今天宣传西夏王陵时称之为“东方金字塔”,这纯粹是扯淡。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

俯瞰图

蒙古在进攻西夏时,遇到了极为激烈的抵抗,损失惨重。中兴府(兴庆府在蒙古第一次入侵后已改名为中兴府)破后,险遭屠城。虽然臣民得以保存,建筑、文化却被付之一炬。当时的蒙古军掘地三尺,所有能挖到的记录西夏文的文物毁之殆尽。除此之外蒙古军还挖开了李元昊墓,称“断其龙脉”,以至于明朝开始历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获得多少有价值的物品,后世的西夏学学者也只能对着这种像极了汉字的文字望文兴叹。

元朝建立后,修宋史辽史金史,而西夏史则在这三部史书中穿插。一个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原政权依然偏居一隅的政权,灭亡后也未能得到后世多少记载。

三、“土皇帝”军阀

时间到了近代。处在西北一隅的银川依然平静,任东南沿海割地赔款开放港口,西北边疆闹独立,银川始终如隔离于世般。离统治中心远,也不再是边防重镇,基本没有人会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wos.com/lztz/4311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