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半天腰 >> 半天腰种类 >> 武夷岩茶品种这么多,为什么最有名的是大红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上礼拜,雀舌才开始采摘。
作为岩茶里的特晚生种,雀舌的采茶有些慢热。
原本讲究开面采的岩茶,已经远比大部分春茶采得慢。而雀舌作为岩茶里的特晚生种,更是让人盼了许久才姗姗而来。
提到雀舌,有很多新茶友不解。
哎,雀舌不是绿茶吗,怎么又变成了岩茶?
这有些说来话长,雀舌这个名字类似茶界的张三、李四、王五,重名率很高。此雀舌非绿茶里的“雀舌”,而是武夷岩茶众多品种里的一员。
按罗老《武夷名丛录》介绍,雀舌的身份简介如下:
“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特晚生种,原产九龙窠,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从大红袍第一丛母株有性后代中选育而成的品种。”
身为小叶类的雀舌,因叶片细窄娇小,形似鸟雀舌头,故得此名。
很多茶客熟悉雀舌,是因为它的脂粉甜花香馥郁,香气妖娆,脂粉香动人。
香,真香,太香了!
这股浓郁的奇香,对喝惯水仙、肉桂的老茶客而言是开胃小菜,对新茶客来说,却是难寻的心头好。
岩茶的品种众多,体系丰富。笼统归类起来,要想大致喝明白岩茶的品种,思路不外如下。
先抓重点,区分大红袍、水仙、肉桂。
再拓宽思路,分清名丛、奇种、新品种。
有主有次,是摸清岩茶品种体系的必经之路。
金奖大红袍《2》
大红袍、水仙、肉桂为什么是岩茶三剑客?
因为它们仨加起来,能占据十之八九的市场份额,是当之无愧的主流品种。
大红袍是岩茶的茶王,是岩茶里最难讲清的品种。
不过新手入门,倒也不必将大红袍理解得太复杂。
出门在外,在茶桌上谈起大红袍时,能聊起下面这几点,绝对能顺利摆脱新手身上。
大红袍是多义词,既指一种茶,也指一类茶,还是景区内的母树大红袍景点代称。
母树大红袍早在年已经保护性停采,现如今,母树大红袍早已经成为江湖上的传说,就算富可敌国也未必能喝到。
从实事求是讲,母树大红袍在岩茶圈内江湖地位崇高,未必是它有多好喝,更多是因为它承载了一段历史,是岩茶圈内的精神丰碑。
现在我们能买到的大红袍,多半是经过拼配得来。
拼配大红袍的配方,各家都不固定,每年都有变化,风味拥有无限种可能。
喝拼配大红袍时,经常能遇到拆盲盒式的惊喜。
对岩茶而言,拼配是一门技术含量颇高的技术活,能做到香、水、韵均衡的大红袍,品质不容小觑。
除了拼配,现在借助无性繁殖手段,陆续也从母树大红袍身上培育了不少后代。
比如北斗、奇丹、小红袍,紫红袍等,这些红袍后代的共性是茶树新生叶片微微泛红,做出来的成品茶能体现木质香,木质香或是悠扬,或是沉稳,个性不一。
通过这些与大红袍存在血缘关联的品种,能遥望当年大红袍的风采!
水帘洞老丛水仙水仙是很多老茶客喜欢的品种,汤感特别醇。
岩茶里,水仙这一品种是相对少见的小乔木茶,叶片大,叶脉粗。
树形挺拔,随着树龄不断积累,主干会日渐粗壮。
和低矮灌木类茶树相比,水仙的可存活寿命会更长,有普通水仙、高丛水仙(30-60年)、老丛水仙(60年以上)之分。
喝岩茶,树龄老一些的水仙,喝着会更有风骨。
高丛、老丛之类的水仙,树龄越老,木质丛香越是浑厚,茶汤喝起来也会更醇、更劲道、更绵柔。
岩茶里,素有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一说。
汤感醇,原本就是水仙的风味表现。
而山场正,生态好,树龄老的水仙,茶汤喝起来更是极醇、极厚,汤水饮入口,能感受出明显的咀嚼感,美妙不已!
天心岩肉桂近些年的岩茶圈,肉桂是当之无愧的大热门。
很多新茶友在刚开始听到肉桂这个名字时,心里会很纳闷。
好端端的茶叶,怎么会取上这个怪名?
其实,这与肉桂的品种香有关。
岩茶里,水仙香气清幽,品种香是素雅的兰花香。
肉桂的香气辛锐,拥有个性彰显的桂皮香,闻起来类似卤料包里卷成筒的桂皮,所以才将这个名字照搬下来,用在茶名上。
众多岩茶品种里,肉桂与生俱来较多芳香物质,在茶香表现力上更有张力。
除了自身的品种香外,肉桂还有做出奶油香、蜜桃香等美妙香气的概率,茶香层次丰富,可塑性强。
除了香气外,肉桂的茶汤喝起来也让人颇有记忆点。
茶汤绵中带刚,汤水吞入喉咙时能感受到独特的辛辣感,让人欲罢不能!
《3》
名丛、奇种、新品种、外来种该怎么区分?
岩茶圈内,除了水仙、肉桂、大红袍等主流品种外,还存在不少令人难以归类的品种。
雀舌、梅占、黄观音、金牡丹、铁罗汉、奇兰、瑞香、金钥匙、向天梅、佛手、金凤凰等,不尽相同。
按照来源,岩茶品种体系大致可分为四类。
奇种,武夷山当地土生土养的品种,扎根深远,是岩茶江湖的老资历。
不过,奇种的性状表现不稳定,由有性繁殖得来,并非具体的品种,而是一类茶的统称。
各大山场里,奇种的足迹遍布甚广。有的叶片偏红、有的发芽较密、有的叶片锯齿较深、有的叶片较大,千奇百态,莫衷一是。
白鸡冠名丛,由奇种选育而来。在武夷山里,先有奇种,再有名丛。
奇种和名丛之间,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某株性状表现突出,制茶成品优良的奇种,在经过系统选育后,可以取上名字,进行推广种植。
名丛的前身,便是如此。
但一些较为冷门的名丛,一旦种植面变小,少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wos.com/lzjg/49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