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丛一般是指那些自然品质优异,具有独特风格的茶树单丛。名丛是从大量“菜茶”品种中经过长期选育而形成的。用名丛茶树制作的成品茶,一般说都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为消费者所认可。一般认为,武夷岩茶有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后来大红袍成为单独品种,便将半天鹞补进去,仍是四大名丛。但前不久看到一份资料说理在岩茶已有十大名丛,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白牡丹、金桂、金锁匙、北斗、自香5种,究竟几种,也许并不重要,重要要的是这些单丛制作的成品茶,是否名符其实,体现出典型的岩韵。
考证名从茶名由来的传说,十分有趣。同时也能籍此了解名丛茶的特点。
铁罗汉。此名最早见于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一书,原产于慧苑岩鬼洞。据说有一次西王母在武夷幔亭设宴,遍请包括五百罗汉在内的诸天神佛。就在此次宴中,管茶罗汉一时高兴,喝醉了酒。回去途经慧苑时将手中茶枝掉了。第二天被一早起的老农捡到。见其枝条粗壮,叶片厚实,深绿如铁,将其插在旁边玩中,随即成树。用它制成的茶叶,药效特异。于是逐渐传播。清乾隆四十六年(年),惠安施集泉茶庄主人施大成,到武夷山选购茶叶,发现此茶后,当即重金收购。此茶在闽南面市后,因其优异的品质和较高的药效,大受欢迎。成为施集泉茶庄的主要品牌茶。
铁罗汉水金龟。传说此茶原本长于天岩,是天心寺庙产。一日,武夷山暴雨倾盆,洪水将此茶连根冲走。直到牛栏坑一个四处,才被岩石挡住。洪水过后,附近兰谷岩主人上山,发现此茶,因势利导,在山凹处砌了一个石围坡,堆土培根,因此成活此茶长大成丛后,树型墩实,技干纵横如龟背纹路,叶片油绿肥厚,形似金龟,又因它是水中漂来,主人便将它取名为水金龟。用它制成茶叶,香浓汤醇,别有韵味,常有茶商高价收购。天心寺知道后,便想争回此茶。因此与兰谷岩地主磊石寺发生诉讼,前后费去数千银元。最后此茶归属虽然不了了之,但两寺为一棵茶树不惜重金相争,由此可见此茶之弥足珍贵。
水金龟水金龟水金龟白鸡冠。此茶名最早见于明代。一说原产蛇洞,一说原产慧苑岩。传说一日天游寺僧人到山上茶园干活。突听到远处一阵鸟叫。拾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巨大的老鹰,在追捕一群白锦鸡。为首的那只雄锦鸡为保抑母鸡和小鸡,怒发冲冠,颈毛乍起,奋不顾身地冲上去迎击老鹰。一番拼搏后,老鹰撤退了。但白锦鸡因伤重而死。僧人眼见这番以弱击强的殊死之斗,深为白锦鸡的勇敢感动。便将白锦鸡埋在茶园旁。没想到第二年,埋鸡处竟然长出一株奇特的茶树。树形市壮,茶叶嫩芽浅淡如白,远远望去,如同一只顶着白冠的雄鸡。僧人大惊,想起那只白锦鸡,莫非是它转世?于是取名为白鸡冠。用此树制成的茶。千茶色泽较一般若茶浅,但无论利不逆岩韵不错。因此成为岩茶中的珍贵品种。
白鸡冠白鸡冠白鸡冠半天鹞。又名半天腰,半天妖。原产于三花峰。传说某夜天心寺主持梦见一只白鹞,口里含着一粒晶莹的宝石在蓝天上飞翔,突然半空中冲出一只凶猛黑鹰,直扑白鹞,要抢那颗宝石。白鹞奋力反抗,终因力不从心,身负重伤。情急之中,将宝石抛下三花峰。主持醒来后,深感诧异第二天亲率寺中僧人,往三花峰寻觅。经过一番艰难跋涉,终于在三花峰半腰上一个岩缝中,发现与梦中相似的宝石,竟是一粒茶籽,已经冒出芽来。主持大为高兴,亲自培土浇水,长大成从,用以制茶,品质特佳。主持因其来历,取名“半天鹞”。又因采自半山腰,又名半天腰从上面这些传说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几个事实:一、名丛在明朝就已成为商品茶,比肉桂和水仙要早。这一点可以说明:在清代之前,名从是武夷岩茶的主要代表,算得上是历史名茶。二、名丛不止一次将这些名丛茶比较着冲泡品饮,除了感觉到共同的岩韵外,实在很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名从茶的香气细,较幽幽,滋味甘清,不像水仙、肉桂那样,个性强劲,闻就知。据据姚月明先生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茶客们喜欢的就是这种细幽清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口味也产生了变化,更喜欢肉桂的辛香和水仙的浓醇了,这或许是名丛让位于肉桂、水仙,直到今天,产量面积都较少的缘故吧。
半天鹞半天鹞半天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