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灵芝 >> 灵芝鉴别 >> 散文百里滩的滩选自百里滩风物记
散文:百里滩的滩
李子胜
过去,很多百里滩人在训斥孩子花钱不节俭时,总爱说这句:“你以为咱们家养滩呐?”
“你以为咱们家养滩呐”这句话,可以换一种通俗表述:“你以为咱们家开银行呐?”在过去,百里滩的养滩户,多是百里滩的富豪。
滩,其实就是海的浓缩版。当地人,习惯把沉淀海水的滩也称作汪子、港(读jiang,上声)。
自古百里滩盐场称为芦台场,产盐的工艺,可以分为煎煮海水法和日光滩晒法。煮盐发端于五代十国,也许更早,工艺一直落后,百里滩也没有形成大的聚落。煮盐工艺,简单说就是把浓缩的海水或者淋在草木灰上的盐碱土放在大铁锅里,用盐碱滩生长的无边无际的芦苇熬煮,直到煮干,然后把锅底的盐面刮出的土办法。
据《汉沽志》记载,元代以前刮土淋卤。把天晴时滩涂上结的盐霜刮集成堆,用清水淋浇,制成盐卤。元代以后用戽斗淘海水淋卤。藏草灰于坑,农历十一月后浸以海水,翌年春日摊晒至出白光,收起淋成卤水。煮盐时,往满锅的卤水里投几片皂荚或者麻仁,海盐就结晶析出了。每昼夜为一火伏,煎盐六锅,每锅得盐百市斤。这种工艺延续了千年,直至明中叶,百里滩人才发明了晒盐——盐田法。到了清康熙年间,已经开辟了二百二十二副半盐滩,而且都是小滩,清光绪年间,改小滩为大滩,开辟大滩一百八十八副。
那时盐滩的滩名也很有意思,比如:狼头港,大马槽,大新滩,刮金板,夥滩,灵芝草,金马驹,盐王店,北六间房,南六间房,卤虾店,草里摹,北大潍,螃蟹篓,小银碗,小老虎洞,紗翅帽,大龙须,七里滩,桃花口。东海参崴,西海参崴,枣树底,乱港子,牤牛桥,道僧帽,铁神庙,海沿,对篓,烟铺,海辛庄一号,大神堂一号,八人滩等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开辟的盐滩,滩名有:华兴,北芦,基昌,司本,业大,永增,固产,获成,利绩,万丰,亿庆,元亨,兴汉,开新,长生,华盐,田富,增利等等。
从海水中提取海盐的方法主要是“盐田法”。这是一种古老的且至今仍广泛沿用的方法。使用该法,需要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开辟构建盐田。
盐田一般分成两部分:蒸发部分和结晶部分。先将海水引入大汪子后,先沉淀海水,然后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的卤度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可从中提取多重化工原料。
最初,在渤海涨潮时,盐丁用人力把海水拉入盐沟,通过盐沟,海水被输送到类似湖泊的盐滩里。海水慢慢沉淀,蒸发,然后把蓄水池的海水再导入其他晒盐池,直至结晶出盐。人工纳潮的体量有限,于是人们发明了风车,百里滩人叫这种有八个迎风面的风车为“八面威风”。风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汲取海水的能力,于是,百里滩的广阔的滩涂盐碱地,被很多有钱人投资开滩。开滩就是靠人力挖出蓄水水面。再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渤海边,人们用机械化拉海水,建起了几个泵站,比如,李家河子泵站,海水源源不断给输入盐沟,百里滩的水泊盐滩面积迅速增加到近千公顷。
由于海水需要分步沉淀、曝晒,储蓄海水的汪子,水的咸度也逐渐递增,这些盐汪子里盛产的鱼虾数量也就随着水的咸度递减。海水拉上来,叫头道水,头道水要在海边的沉淀池里沉淀泥沙,鱼虾贝蟹随之涌入,头道水里盛产的港虾前儿、港白虾、港鲈板、港梭鱼、港鲇鱼、港兹鱼(俗称刺鱼)、港狼鱼,都是本地海鲜中的上品。沉淀池的海水导入下一个蒸发池,叫二道水,二道水就不如头道水肥了,鱼虾产量就少多了。到了三道水,蒸发池里会生长出一种叫炸炸毛的水草,这种水里的海鲇鱼,又黑又瘦,鱼刺坚硬,味道很差,但是这种水体里的港梭鱼,黑背黑鳞白肚皮,因为水咸,滋生出一种独有的肥美味道。海水快进入能结晶海盐的盐池时,除了卤虫,鱼类很难生长,但是这种咸度的水体,可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俗称小滩虾,这种虾颜色墨绿,生长慢,煮熟后颜色通红,肉质紧实鲜甜,虾头都是螃蟹味的,攀比基围虾,是鲜食或者摔虾仁的首选。
百里滩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大滩王传说。百里滩某渔村李姓某某,因为去京城贩卖鱼虾,意外结识了一位贝勒爷。他借助这个关系,去商行借贷,用借来的资金在后大坨村东开了一副百里滩最大的滩,据说当年产原盐达两千吨,民间称这副滩为“大滩王”。李某迅速暴富。当借给他钱的商行老板前来讨债,李某却拒不承认,二人打官司不久,债主活活气死。一日,李某在家院中打瞌睡,梦见债主笑呵呵地站在他面前,他惊醒后,家里人来报,他老婆给他生了个儿子。他脱口说了句:“讨债鬼来了。”他的儿子果然是个败家子,十几岁就开始乱花钱。
某日,李某端给小儿子沉甸甸的一大盆铜钱,赌气说,兔崽子,你不是能造钱吗,你今天有本事把这一盆钱都花光了。他儿子把钱端到街面上,抓起铜钱挥手抛撒,引来越来越多的人围着哄抢,没一会儿,一盆铜钱就被他散尽了,他端着空铜盆回家,得意洋洋地看着李某,李某这才感到令他毛骨悚然的恐惧。儿子长大后,更加挥金如土,家里养的几副滩的收入,也供不上他挥霍,暴富的家境很快败落,大滩王也被转手卖给了他人。李某临咽气时,反复嘱咐这个败家子,无论卖什么,通向汉沽坨的驳盐沟千万不要卖,驳盐船经过驳盐沟,好歹得交点通行费,每年靠这点费用,怎么也不至于饿死。谁成想,李某死后不久,这条驳盐沟也被卖掉了。到解放时,李某的儿子已经身无长物,穷得叮当响了。
这个故事印证了百姓笃信的因果报应,而且还是现世报。大滩王的传说经常被百里滩人拿来互相教育,时光沉淀中,滋润濡养了百里滩人厚道、朴实的性格。
著名的八卦滩,则是兴修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逼迫百里滩人在蛏头沽开滩,于是开滩者依照八卦图形,修建了八个盐滩。
八卦滩设计为一个圆形场区。滩田南靠大海,有一座纳潮扬水站,引入的海水顺着纳潮沟形成一个圆形,纳潮沟也成了保护盐滩的屏障。紧邻纳潮沟的是若干个储水蒸发池、倒卤池,最里圈,为晒盐结晶区。八卦滩的中心,是集坨储存区和管理区。场区里的滩田、沟池、埝道纵横交错;沟壕、埝埂大多呈弧形和三角形。八卦滩在道路出口上,依据奇门遁术中的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只在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留有两个出口,这是开门和生门,除此以外没有出口。不熟悉地形的人进了这片滩田,就像进了迷宫一样,没有向导一般很难走出来。这也是八卦滩笼罩着一丝神奇色彩的缘由。用“八卦阵”的形式,对制卤、结晶等生产流程做了合理的配制,也使原盐和工人封闭其中,便于管理,对防盗也十分有效。
因为八卦滩的特殊形状,当年,八路军也曾经多次从日本人手里抢盐夺盐,流传了好多抗日爱国故事,这些故事,也是令百里滩人引以为傲的,体现了百里滩人爱国的热血性格。
很可惜,八卦滩因为地震等原因,慢慢废弃了,不然,这里应该是一处很好的古法制盐主题的旅游景点。
因为有了很多滩,滩中的鱼虾比在大海里容易捕捞,比大海里的肥美,而且取之不尽。据记载,仅百里滩海辛庄大汪子,每年产对虾、梭鱼、海鲇鱼、鲈板鱼、白虾、刺鱼就达几十万斤。百里滩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性格,由此酝酿、发酵。
人们用网具捕捞,用各种甩钩、船钩捕获,家家户户在秋冬两季,就靠这些鱼虾下饭。特别是冬季,炮干鱼、摔干虾仁、馇鱼酱,是每户百里滩人的家常必备。那些一肚子油的梭鱼、刺鱼馇好了放在咸菜缸里,冻成鱼冻,可以熬过漫长的冬季。只要你勤劳,智慧,海鲜渔获就取之不尽,百里滩人由此悠闲自得,并独创了很多土菜,著名的八大馇,就是盐与海鲜这两种特产的完美结合。百里滩独特的土菜,令即使远在他乡的百里滩人,依然有着深深的家乡情结。
很多百里滩人都知道一句本地老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北京,就是寨上(旧百里滩的最繁华地段的地名)。”这话说给外地人听,会让人觉得百里滩人很狂妄自大,很狭隘无知;其实,真了解了百里滩,你就会觉得,这其实是民以食为天的百姓,对饱食生活的知足,对家乡肥美物产的自信。
百里滩文学阅读就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