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灵芝 >> 灵芝功效 >> 厚植文化土壤歌唱类节目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当下歌唱类节目火热,而以音乐为魂,以文化为骨已成为许多节目的“标配”。今年以来,以《天籁之声》《耳畔中国》《围炉音乐会》为代表的歌唱类节目另辟蹊径,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追溯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为歌唱类节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可供操作的范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经验。
当炫技飙高音的震撼仅仅止步于耳膜,当颜值小鲜肉的走“红”缺了一点走“心”,观众也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感官刺激。今年以来,以《天籁之声》《耳畔中国》《围炉音乐会》为代表的歌唱类节目另辟蹊径,将文化与音乐完美嫁接,不仅为节目增添了营养,也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助力。
当下歌唱类节目火热,而以音乐为魂,以文化为骨已成许多节目的“标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追溯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也将歌唱类节目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这些节目通过厚重的文化基因、丰富的电视语言,扛起了歌唱类节目传承与创新的大旗,也为歌唱类节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可供操作的范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经验。
文化为纲,拓展音乐的内涵与外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音乐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凝聚了人民的智慧结晶,浓缩着民族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风貌。尤其是我国璀璨的民族音乐,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自古便有着记录历史、沟通交流、怡情悦性的重要社会功能。这些都足以说明,音乐与文化密不可分,歌唱类节目也理应走上弘扬传统文化的康庄大道。
近期播出的《天籁之声》《耳畔中国》两档节目,着眼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发掘民间流传的优美曲调,力求将原汁原味与现代风格巧妙结合,创新性地找到了文化与音乐的契合点。节目中,来自蒙古族、达斡尔族、朝鲜族、水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等各个民族的歌者,用动人的曲调,唱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地图。从西藏的藏历文化到疆域的丝绸之路,从陕北的黄土高坡到台湾的原住部落,多民族的文化背景在节目中呈现出万花筒般的夺目光彩。
在《天籁之声》节目中,维吾尔族歌手克尔曼将丝绸之路的故事融入到歌曲的创作中。他演唱的《楼兰传奇》借鉴采用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刀郎木卡姆的旋律,四位刀郎木卡姆的传承人一边引吭高歌,一边使用羚羊角做成的乐器萨巴依、传承年的古老乐器刀郎瓦热普和卡龙琴进行演奏,既有民族感又有历史感,直观地表现出木卡姆直击心灵的艺术魅力。
《耳畔中国》在民歌演绎的基础上,特设“耳畔观察员”,邀请知名学者郦波对音乐进行文化背景解读和文学艺术探析,让观众在余音绕梁的体验中享受到文化的“惊喜加餐”。“耳畔观察员”从陕南民歌《薅秧歌》谈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体验,传授了“薅秧歌是重要的诗歌形式源头”的学术观点,同时引用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对歌曲进行深度剖析,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文化品读。
创新为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随着歌唱类节目的不断成熟,节目形态、收视群体、表现方式逐渐细化。在此基础上,歌唱类节目不断创新,多角度多层次地拓展了音乐的概念,让传统的音乐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一是表现形式新颖。设计悬念是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法之一,这些热播的歌唱类节目将竞演形式与民歌文化相融合,通过层层迭起的悬念设置,将节目的艺术性逐步放大。《天籁之声》通过演唱者的专属任务来制造悬念。节目根据演唱者的民族身份、演唱特点设置任务,要求他们在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中给观众带来惊喜。比如,藏族小伙扎西顿珠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他的任务是要从藏历中寻找灵感,创作带有藏族元素的作品。曲风奔放的蒙古族歌手斯琴格日乐则要“通过撞色展示音乐魅力”,在节目中她尝试在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中融入拉丁舞的律动,将朴实、酣甜的广西民族音乐和激情、热辣的拉丁舞音乐相结合,拓展了经典民歌在歌舞上的表现空间。节目用责任激励歌手,用任务激发创作,让歌手在锤炼中拓宽思路,创作出具有惊喜感的民歌曲风,将传统的民歌文化演绎出新的时代特色。
二是营造文化共鸣。歌唱类节目力求在音乐本身之外,挖掘更多的音乐故事,探索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音乐的独特魅力之一,在于它的代入感。无论几经时代变迁,一首老歌、一曲古韵,都能让人们闪回到过往的时光中,唤醒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围炉音乐会》开启了观众心灵穿越的时空隧道,邀请具有时代符号的歌手作为主唱人,再度演绎主打曲目,把人们带入久远的记忆中。每期的《围炉音乐会》都包含一支遗珠金曲,为那些已被尘封的经典老歌提供了再次绽放光彩的机会。节目中,“一人一吉他”的张行梳着大背头、穿着阔腿裤、踩着榔头皮鞋,张扬着80年代肆意的青春;香港顽童黄大炜再现国际与本土文化碰撞背景下中国音乐国际化的自信和力量;台湾歌手费玉清通过轻灵的歌声带领观众游览清新飘渺、充满氧气的年代……节目如同一部流淌着的时光传记,让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和文化共鸣。
《耳畔中国》中,蒙古族歌手傲日其楞演唱了一首《天边》。演唱者动人的嗓音和蒙古族特有的长调曲风,将孤独的感悟与悠扬的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悠长。耳畔观察员郦波在解读歌曲时,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作为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词作者吉日格楞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然而命运的捉弄却让两个年轻人不得不分离,初恋止步在美好而又遗憾的瞬间。三十年后,两人的再度重逢勾起了吉日格楞对往事的回忆,便写下了这首广为传唱的歌。傲日其楞的再度演绎,为那一代人找回了年轻时的记忆。那时,初恋的情愫、理想的追求、苦苦的奋斗、些许的无奈都有着属于时代的烙印。
不断创新的歌唱类节目形式,进一步烘托了其本身具有的双重文化属性——歌曲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音乐有背景、有故事、有文化,歌唱类节目也要有内涵、有历史、有沉淀。节目汲取了不同文化背景、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的最大公约数,转化而成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记忆,从而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传承为本,为音乐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天籁之声》《耳畔中国》等歌唱类节目将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民歌曲调搬上舞台,通过音乐与文化的嫁接、传统与流行的融合,多维度展现民歌的魅力,不仅让民歌唱得响,也让民歌传得开。
在创作上,独具匠心的创作改编往往能为传统的民族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天籁之声》中,朝鲜族的金润吉用朝鲜语演绎了朝鲜族广为传唱的民歌《他乡的春天》,全新的编曲和民族乐器伽倻琴的配合,将歌曲的温柔婉转表达得淋漓尽致,电视化的表现手法,也为传统歌谣的演绎披上新的霓裳。台湾歌手官灵芝从小深受客家大戏的耳濡目染。在舞台上,她使用原汁原味的客家话演绎爵士乐版的《头摆的你》。在客家人中一直流传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古训,这句话坚定地表达了客家人对传统的尊重、对文化的重视。无论走到哪里,客家人都坚守与传承着本民系的文化和语言。官灵芝的演唱,让观众真正体会到被称为汉语言“活化石”——客家语的魅力,也了解到坚守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演唱上,《耳畔中国》从首经典民歌曲库中遴选曲目,演唱者中既有专业院校、剧团的音乐人才,也有来自民间的民歌高手。他们或采用新民歌的发声方式,或依旧保持着民歌的原生态演唱方法。通过丰富的演绎风格、各色的曲风曲调,不同的人生阅历,将每一首经典民歌唱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在传播民歌文化、展现民歌魅力的同时,节目挖掘了一批致力于民歌传承的青年歌手,为他们提供诠释音乐、展示自我的舞台,塑造了心怀梦想、锐意进取的优秀青年音乐者群像,为我国的音乐发展、民歌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培养新生代力量。
用全新的序列编排古老的文化密码,用时代的纹路雕刻传统文化的轮廓,歌唱类节目在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探索与尝试令人欣喜。这类节目拓宽了音乐的界限,找准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唱响了中国的风采,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探索出了一条歌唱类节目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