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决定将灵芝送来的五针松放在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雨露,要让彼此的友谊常青。
张静摄
门前小院里长着一棵五针松,这是千禧年灵芝送给珊的礼物。那年秋天,珊和一大群50岁以上的职工被公司通知退休,心中郁闷,灵芝带着一盆五针松远程赶来,让她一阵欣喜。盆景很小,却精致中透着大气。长方形的紫砂盆上刻着金灿灿的草书“吉祥长寿”,问候之意尽在其中。
珊和灵芝是高中同学,同桌同龄。入学第二年,珊得了急性黄疸肝炎,回家休养。一个多月以后,珊回校复学,灵芝放弃了所有的自由活动时间帮她补课,期末考试总成绩双双进入全班前十,当时在校内传为佳话。
年夏天,灵芝回了农村,珊于年下乡插队落户,从此二人失联。10年后,珊与灵芝意外重逢。年秋天,我执教的某师范迎来了首届大专新生,灵芝就在其中。10多年未见,彼此生活都有了改变。灵芝在农村做了代课教师,有了一双儿女。珊回城后进了商业系统,我们的儿子刚学会走路。猛一见面,如梦似幻,珊与灵芝紧紧相拥,喜极而泣。
笔墨再入千禧年,珊决定将灵芝送来的五针松放在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雨露,要让彼此的友谊常青。可是随着岁月流逝,五针松竟日渐萎靡,换了盆,施了肥,但终未见根本改变。不得已,请朋友引见,去盆景园拜访园艺大师后,得到两个字的指点,就是“下地”。我们回家即办,在院子里选择了一个最好的位置将它移栽下地。五针松接了地气很快长了精神,一年下来,见着长了个儿,不过有限,有负厚望。又是几年过去,五针松依然似闲庭信步,不见蓬勃长势。我们又去拜访大师,待我们细说了几年的养护过程,呈上几幅实景照片,大师又给出两个字:“松绑”。见我们不太明白,又补充了一句:“回去看看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师的指点全在其中。我们不敢迟疑,迅速回家照做。
年秋天,灵芝在退休返聘4年后彻底告别讲台。她送来的五针松已经长大,成为院中最美的看点。珊约她来扬城相聚,她来了,大包小包带来很多农产品,还带来一份自己的体检报告。我问:“有什么指标异常吗?”她说:“好着呢!各项指标都正常,只是肺部有个小结节,但我什么感觉都没有。”见我正专心读报告,她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我说不带来,他们偏让我带上,这不是添麻烦吗?”在灵芝的CT报告中,我发现了“磨玻璃状”的描述,马上敏感起来,但又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没事,我把片子拿给专家看看,你什么感觉都没有最重要。”在胸外科,专家们说:“4毫米的结节很小,没有活检,良恶难分,建议观察,定期随访。不考虑活检。”这是个不确定的意见,我怎么告诉灵芝呢?
那天晚上,我和珊准备了丰盛的酒席招待灵芝,到最后她追问:“小结节是怎么回事?”我说:“继续观察,每年来复查一次。”“为什么?”她有些警觉。我赶忙补充:“结节现在还很小,等长大些把它切掉。就像树上生了虫,现在还是卵,看不太清楚,等到成虫了再消灭它。”这是我的解释,顾不了是否准确。她点点头信了。
灵芝回去了,珊着了魔似的每天蹲在五针松旁边观察,我猜想一定是树生虫的比喻提醒了她。奇怪的是,真的在枝干上、针叶丛中发现了灰暗色的虫茧,剖开一看,里面蜷缩着一条长相丑陋的灰褐色毛虫。
凭着我们带来的害虫样本,园艺大师认定是松毛虫,并详细解说了松毛虫的成长过程与特点。大师的博学,令人惊叹。珊说:“我有一种预感,五针松的虫害消灭了,灵芝的病就好了。”
第二年春天,珊对松毛虫的剿灭战如期打响,渐渐地俘获的幼虫越来越少,虫害似乎已被消灭,珊却不敢大意,每年照例出击,直至踪影全无。
灵芝一直坚持着每年的复诊随访。去年秋天,灵芝又来了,CT检查显示,小结节已有10毫米,医生仍要求继续观察,灵芝却坚持尽快手术切除。专家们尊重病人的选择,很快为她安排了手术。几天以后,病理报告宣布,灵芝的肺部结节是原位腺癌,术后无需放疗化疗,定期随访即可。
10天后灵芝出院了,珊留她到家又住了好些天。院子里花草茂盛,五针松一院独尊,青翠欲滴。看着灵芝的状态越来越好,珊心里特别高兴。在珊的邀请下,灵芝借景拍了很多照片,尤其在五针松旁边。珊将照片转给儿子,制成了音乐相册,背景音乐选用了歌唱家于淑珍的原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灵芝打开手机,感动得热泪盈眶。“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珊和灵芝都陶醉了。
(幽谷/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