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

散文张灵芝年文化

发布时间:2022/8/1 16:42:27   点击数:

年文化

文/张灵芝年,年年都过。年,经过千百年的延续传承,已然成了文化的因子,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年文化藏在节日的美食里。年,是国人心中最大的节日,中国人讲究团圆,自然就少不了美食的陪伴。除夕,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年饭,更是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最期盼的一顿饭。在我的家乡,粤西小城––高州,过年最为重磅的特色美食,莫过于“年晚(除夕)籺”了。在除夕前的两三天,家家户户都会磨糯米粉做籺,年晚籺一般做寿桃籺。做籺前一天晚上便要浸泡好糯米,当天,一家大小一大早就都动员起来分工协作,磨糯米粉,摘树菠萝叶清洗好备用,淘洗绿豆,炒花生、芝麻等制作馅料,然后将糯米粉揉成两团,一团做咸味,一团做甜味,做甜味的揉粉团时需加入相应比例的红糖水一块揉。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一家人围坐下来,边聊天边动手做籺,乐也融融。在我记忆中,大家一定会迫不及待的先做好一板,赶紧的下锅煮汤,然后一人盛上一碗,狼吞虎咽一番,彼时那种味道,简直胜过人间任何美食,久久萦绕心头。而且因为家家户户几乎都是集中在那几天做籺,所以毫不夸张的说,那个时间段村里空气都弥漫着糯米香气!除夕晚上的团年饭,更是鸡鸭鱼肉满桌摆啊,即便是在最为艰难的时候,家里人还会将团年饭弄得丰盛、好味。吃完团年饭,孩子们就会围绕长辈讨利是(红包),长辈们也总是乐呵呵的给,那一刻真的是幸福感爆表啊!年文化还隐匿在春联里。春联,最早起源于周朝,那时人们过年在大门两边悬挂长方形桃木板,谓之“桃符”,有“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清代《燕京时岁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春联,我们又称“门对”,它以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景象,寄托美好愿望。除夕当天,所有的家庭都会将家里旧的门对撕掉,换贴上新的春联,寄托上新一年的愿望。年晚籺、美味团年饭、贴春联等,一直在延续传承着最原始的年文化。改革开放,尤其九零年代后,伴随着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好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外省甚至外国务工、经商。开始时,几乎所有外出的游子每年都回家乡过年,做籺、吃团年饭、贴春联。随着经济条件好起来,逐渐就出现了小部分经济小有能力、眼光超前的人,趁过年的假期出去外地游玩或游学,不一定每年都回家乡过年、回家乡做籺、吃团年饭、贴春联了,但家里还是会有家人在做着这样的事。后来,很多人有条件在城里买了房子安了家,过年就很少回家乡过了,但依然会在城里的家做美味团年饭,给城里的家贴新春联。年,是个多事之秋,众所周知因疫情原因,国家从上至下都在倡导科学、理性防控疫情,提倡就地过年。就更多的人因此而留守外地过年。但无论在哪过年,无论什么年代,国人的骨子里对过年这个大节日,这个节日里要吃一顿美味的团年饭,给家里贴上愿景美好的新春联,这些文化习俗都不会改变,因为历经千百年的年文化基因,一直流淌在每一个国人的血液里。

(图片

网络)

张灵芝,广东高州人,别号“小辫子”,自由职业者,爱好户外运动、旅游,闲来喜随笔,意在记生活!

高州作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wos.com/lzcf/487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