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

见鹿得洗喜

发布时间:2022/5/15 15:49:23   点击数:

(八大山人·松鹿图一,图片来自网络)

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是神秘而非凡的。

古人十分喜爱、崇敬鹿,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在古人的心中,鹿是祥瑞神奇的动物。古代神话中的龙和麒麟便都含有鹿的特征。

(北宋·白釉珍珠地划花鹿纹枕面,河南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春秋战国时儒家学派认为,鹿鸣呼友共食的天性是一种爱护朋友的高尚品格,与儒学礼仪相符,从而大为赞赏,并以鹿鸣比喻贤德君子。

(青花鹿纹盘,图片来自网络)

魏晋南北朝时期,认为鹿幽居深山,逐食良草,安于自然、与世无争的品性刚好符合隐士们淡泊的情怀,于是成为隐逸之情的象征。

隋唐时,鹿的升仙、美德、慈爱等意义逐渐弱化,而是取其音谐“禄”,人们相信鹿能为自己带来荣耀与富贵。鹿的这种文化内涵甚至伴随着科举一直传承到晚清时期。

鹿文化发展到宋代时,已经基本形成了它全部的精神内涵,鹿与鹤、蝙蝠、寿星、或其他珍禽异兽等出现在一起的画面变得多了起来,其吉祥寓意渐渐覆盖了其他含义,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瑞兽形象。

到了现代,《九色鹿》的动画电影、连环画也伴随过一代人的成长。故事内容讲什么我这里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自己去查、去找来看看。

这是本人所收藏的改编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彩色动画片《九色鹿》连环画绘本。(看看上面的蓝色戳印有个“...人民公社...”就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了么?)

在古籍上记载的关于白鹿的来历一说,有这样一句话:“瑶光散为鹿。”所谓瑶光,即祥瑞之光,意为白鹿是瑶光散开而生成的,代表着祥瑞之兆。

晋葛洪《抱朴子》称:“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白。”是说鹿能活千年以上,从满五百岁开始,其色就变白,成为白鹿。据说白鹿常与仙人为伍,老子就经常乘白鹿出游。

鹿在古时不仅仅是长寿的象征,也是权力的象征。《史记》中有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里的鹿,代表着极高的政权,因此有成语云“逐鹿中原”。

(鹿衔灵芝纹汝窑残片,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博物馆藏)

在中国,鹿是被仙化的动物。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界的神话传说中,皆以鹿为神话图腾的身影。刚才提到的《九色鹿》也是根据敦煌壁画关于佛教的《鹿王本生》来演绎的。

中国古代祥瑞学说认为,君王仁孝圣明时,白鹿就会现世。如《符瑞志》称:“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这样的记载,白鹿的出现,代表了帝王贤明,天下昌平。

而白鹿更是被人们称之为“仙鹿”、“天禄”,是瑞兽的代表。

有人称白鹿为“天鹿”或者干脆写成“天禄”。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有桃拔、狮子、犀牛。”《注》曰:“桃拔……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

宋代欧阳修在《集古录》中也曾提及天鹿。

在我国古代,鹿被称为瑞兽。《抱朴子》记载:“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汉代刘向在《列仙传》中说:“鹿一千年为苍鹿,又百年化为白鹿,又五百年化为玄鹿。”

鹿生活在山林中,吃的都是灵芝珍草。相传它是许多名人和神仙的坐骑,姜子牙和老子都以白鹿为坐骑,南极仙翁的坐骑亦是白鹿。

有诗云:闲骑白鹿游三岛,闷驾青牛看十洲。

在民间,鹿还以长寿仙兽的形象出现,在多种场合用以表达祝寿、祈寿的主题。

鹿衔灵芝纹葵口洗

如图所示,为一青釉洗。河南汝窑钧窑发掘考古专家赵青云老先生鉴定如下:保存完好,呈葵口,弧壁浅腹,平底下有圈足,底有三支钉痕,全满釉支烧,釉层光润,釉色天青,内底刻鹿衔灵芝纹。为北宋宝丰清凉寺窑之汝瓷。

鹿衔灵芝,深情凝望,送福人间,动感乍现。

鹿衔灵芝,是我国常见的民俗吉庆图案,亦称之为鹿含灵芝、鹿叼灵芝、灵鹿衔芝、鹿回头等。

灵芝,被称之为仙草、瑞草。故灵芝被古人认为是天地精气所化。在《白蛇传》中的“盗仙草”讲的就是白娘子为救许仙而去偷盗灵芝仙草。

(八大山人·松鹿图二,图片来自网络)

灵芝更被道家称为灵丹妙药,食之可长生不老、贯通神明,如此灵验之物,其吉祥寓意自然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比如中国传统的“吉祥纹、祥云纹、如意云头纹…”大都从灵芝形状演变而来…

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好寓意,鹿衔灵芝的含义更是众说纷纭:

其一,白鹿是南极仙翁的坐骑,灵芝是珍贵的长生不老之药,鹿衔灵芝表现的是南极仙翁派其坐骑白鹿送长生不老之药给有缘(向善)之人,寓意祝颂健康长寿。

其二,民间有关于母鹿衔灵芝以报救命之恩的传说,喻义劝人向善、知恩图报。

其三,早在汉代,“商山四皓(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渴饮山泉,饥食灵芝,隐居山野,胸怀天下。”灵鹿衔芝,表达的是隐士高人们的仙风道骨,引申下去就是生活悠然、身心愉悦、长命百岁。

其四,鹿衔灵芝谐音为“禄显灵至”,寓意官运降临。

其五,鹿衔灵芝,寓意福禄双全...等等,皆寓意吉祥。

最后送一首诗给各位看官,

鹿衔灵芝福而寿,万物生机现瑞祥。

人在福中应知足,得益多少心平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wos.com/lztz/482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