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半天腰 >> 半天腰种类 >> 开讲了,武夷岩茶中长在窠里的肉桂,它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午后,在茶室里试茶。
村姑陈窸窸窣窣,捣鼓出几泡茶,分明是我没见过的茶,连泡袋都很眼生。
不用说,这小妮子,绝对私藏了好茶!一看,了不得!竹窠肉桂,九龙窠肉桂,天心岩肉桂……。
被搁置了小半个月的肉桂,终于重见天日。
此处,真是要用财大气粗形容村姑陈,如斯好茶,竟然被藏在了角落里。要不是麻花似深闺怨妇似的,抱怨没有肉桂喝,估计这两泡肉桂,还是会深藏功与名,在黯淡无光又干燥的角落里,待上好久好久。
换盏烧水重开宴。
先从大名鼎鼎的竹窠肉桂入手吧!
悄悄地发个朋友圈:“下午茶,根正苗红竹窠肉桂。”
寥寥几字,炸出了一堆万年潜藏在朋友圈的老友。
“哟,好茶,来几泡。”
“麻花,我也有这茶,改天斗茶”
“大佬,带我飞”
……
偷得浮生半日闲,先不嘚瑟。认真喝茶。
才喝两水,村姑陈语出惊人:“这款竹窠,真的适合当口粮茶!”
麻花:!!#¥*……您老人家,真是土豪!一斤接近五位数的茶,只有“壕”字当头,才敢说当口粮茶!翻一白眼。
跟着李麻花和村姑陈步调,这些年也带茶友们领略了不少正岩山场的高品质肉桂。
牛栏坑肉桂领衔,马头岩肉桂、水帘洞肉桂、天心岩肉桂、坑涧肉桂为副手,组成了一直强大的肉桂天团。
按照山场来划分,毫无疑问,它们都是正岩茶,甚至还有不少是核心山场。
按照地貌来区分,大家喝过坑里的,涧里的,岗上的,岩上的……
如今,再加上“窠”里的肉桂。我们的喝茶之旅,可以说很圆满。
作为岩茶发烧友,自然要对每种地势的肉桂特征,了如指掌。如此,才能成为方寸茶桌上的意见领袖,才能征服武夷岩茶这座小山包,成为喝茶达人。
无疑,这次的竹窠肉桂,就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关于“窠”里产的肉桂,是何特点,值得我们仔细聊聊。
泡一杯茶,我们开讲了。
什么是窠?
窠的本义是指筑在地洞里的鸟窝,也可以指代洞、坑的意思。
在武夷岩茶中,山场带上“窠”字的,地形也极有代表性。
首先,窠的两边,有山岩。
其次,窠的中间,地势低。
最后,窠的日照不如岩上、峰上强烈。
这种环境特点,与坑、涧有所雷同,光照少、湿度大。区别在于“窠”比“坑”较小,且山场环境相对多变,有的伴有水流,有的没有;有的偏阴凉,有的则并不明显。
竹窠,它的好邻居,就是鼎鼎大名的流香涧。
流香涧,如雷贯耳,是正岩核心山场之一,与之齐名的,是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悟源涧。
与狭长的流香涧相比,竹窠的山场,更显迷你。
竹窠,地势相对来说,比较平阔,视野相对来说比较宽广。
竹窠肉桂,有什么特色?
答案是:柔中带刚。
它的身上,带着坑涧茶的典型特征,香气细幽,汤水劲道,喝着以轻柔取胜的汤水,却是力量型,功力深厚。估计它是修炼了化骨绵掌。
而这些竹窠肉桂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山场环境密不可分。(本文,不讨论工艺因素的影响。)
坑、涧、窠,地理条件总是意外地相似。
光照时间较短,空气湿度大,水分充足,山场中温度较低……以上种种,造就了肉桂温润的特点。
坑涧窠所出产的肉桂,温柔如水,却又十分地有脾性。用柔中带刚来形容,最贴切不过。
柔的,是它的汤水。
刚的,是它的劲道。
一柔,一刚,相得益彰。这就是竹窠肉桂的特色。
出产自竹窠的肉桂,属于正岩山场,它将香、清、甘、活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茶香悠长、丰富、坚挺,茶汤厚实、细腻、柔滑、纯净。
一盏茶,足以。
竹窠肉桂,是什么味道?
竹窠肉桂,给麻花最大的感受:这是一款善于“伪装”的肉桂。
看似普通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躁动的心。
初识竹窠肉桂,你会觉得这是一款周正的茶,用中正平和四字形容,极好。它没有明显的缺点。
肉桂该有的香气,它都具备:桂皮香、花香、果香、老木头的香气,尽在盖子上,汤水里。
汤水的表现,至少可以给九分。
各种香气落水,水中生香,花香清雅,桂皮香直白,果香清甜而馥郁。回甘中夹带花果香,生津感极强,还带有老树的劲道。
汤水顺滑度,比4G信号还流畅。
它的茶气充足,是一款外柔内刚的茶。
温顺的汤水,是它最好的伪装武器,会让你放下所有防备,彻底陷入它的温柔乡。
待将这泡茶吃干抹净,泡到最后一泡。喝完这款茶,你会觉得它是个“骗子”!它的茶气,太足了!
喝完一泡竹窠肉桂,你只觉得——饿。赶紧吃了好些红酒面包,方才有饱腹感。
瞧,披着温柔的外衣,实则是一款刚猛型的肉桂。
我们在温柔战术的迷惑下,还会步步深陷,反应似乎都迟钝了半拍。
一下午,一泡茶,两个人,三壶水。
许久没喝到一款像竹窠肉桂这般让人酣畅淋漓的茶。
它,中正平和,让人挑不出毛病。
它,温柔似水,却又藏着筋骨与力量。
它,花香、果香、桂皮香并驾齐驱。
它,香、清、甘、活半点也不落下。
它,在这个下午中,征服了在座各位的味蕾。
忽而,觉得自己比齐人还要幸福。
斯茶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