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

官众仆金金总第期

发布时间:2021/11/27 10:51:01   点击数:

年夏,金金一家(缺晓芬)

前左起张瑞华、唐远英、林世桂,后左起唐永金、唐永健。(官众仆摄)

金金

官众仆

曾节导语:

知青写作中,抱怨农村艰难、嫌弃农民鄙陋的文章不在少数。而忆及与农民群众水乳交融、情深意长的文章,则空洞矫情的居多。读了官众仆这篇《金金》,感觉与上述两类文章迥异:看内容,皆是乡村琐事;对乡亲,尊崇多于怜惜;说关系,往来犹如亲戚;论交情,恩泽推于后代。

作者官众仆、官平兄弟,与我有一面之缘,都是恂恂儒雅样貌,诚恳良善心性。这样的弟兄,肯上进,有雅量,乐于助人,自有天佑人助。别人或许没有,他们是一定有金金这样的农村朋友的;别人或者不能,他们是一定能写出《金金》这样温暖人心的文章的。

一、知青官平两弟兄变成了三弟兄

官众仆这个名字,是年我在宜宾出生时父亲给我取的,取义“干部是人民的服务员”。建国前,在白区,能取这个名字,足见父亲的开明和理想。年代末年代初,我在内江师专和四川省教育学院读书,老师们都称赞这个名字取得好。

问题出在这个“仆”字。年初,我从城市下乡到简阳县平泉区模范公社唐家沟,也许是那些年当官的不是“革干”就是“走资派”,媒体不宣扬什么“公仆”,这里的干部社员好像不认识这个仆字,都念成“普”音,于是都叫我官众普。

小孩们更不懂得什么官众仆官众普,他们听起来像“端豆腐”的声音。这些农村孩子见了知青好奇,每晚上收工回知青屋,总是有一群四五岁的小孩聚集在我们门前,手舞足蹈的齐声叫喊“端豆腐!端豆腐!……”喊什么本无所谓。一次两次也还新鲜,哪知道这些小孩竟然乐此不疲,天天如此。虽说那时的农村,的确没有什么适宜儿童的文化娱乐,但是时间一长,精疲力竭的收工回来,听了不免有些烦躁。只是不好说什么。

只有邻居金金,就会站出来高声指责他的兄弟:“健娃,回去!不准在这里胡闹!”健娃不情愿地离开。其他小孩见有人干涉,也失去兴趣,纷纷离开。常常是金金主动站出来替我们解围。

邻居金金,族名唐永金。精瘦,断指,却很精神。个头和我弟弟官平差不多,大约1.5米吧。

金金很忙。但是一有空,就到我们知青屋来。与我和弟弟官平成为好朋友。先喊我官众普,喊弟弟官平,后来干脆喊我们二哥四哥了。

我在农村3年,也干了3年主劳。其实就是主要学会了挑担子。一好遮百丑,许多农活,诸如磨刀、割草、破篾条、打连盖等等,技术远不及一般男社员,甚至妇女,更不及金金。

唐家沟属深丘地形,山上树不多,山草却很茂盛。山草是一种草本植物,一根一根,又细又长,可以长到一人深,好像山的“头发”。山草在当年可是好东西,盖房顶和做燃料都极好。

深秋,谷子打过了,远山上的山草也黄了。家家户户都去收割自留坡上的山草。

我们的自留坡在大山顶上。远看已经像蓬头垢面的老人,需要理发了。三个“理发匠”拉开距离,埋头弯腰挥动镰刀,大山顶渐渐露出三道鲜明的头皮。但金金理出的“头皮”总是比我们宽,比我们干净。

我们的自留坡上的山草和荆棘年年都是金金和我们一起收割回来的。

金金一年要花两三天时间来帮我们两兄弟一起割山草。

我们那低矮的稻草屋顶,鸡们可以一跃而上,难免被群鸡抓漏。是金金第一次爬上屋顶用割回的山草给我们修补好。

我们第一年的自留地里的8窝南瓜,是金金帮助我们挖坑,施足底肥,从自家地里匀来瓜苗细心栽上。

我的第一副粪桶架,是金金帮我砍竹子,破竹,烧弯制成。

我们的第一筐红苕淘篼,是金金帮我们砍竹子,破竹,分篾,编制而成。

我们回老家内江城里,或者有什么事情耽搁离队,是金金替我们代养那老养不肥的猪儿。

……

社员唐永松见了,就开玩笑说:“官平两弟兄变成了官平三弟兄。”

弟弟官平和金金年龄相仿,情投意合,无话不谈,相处7年,感情笃深。

而我,见了金金,则常常在头脑中无端冒出鲁迅笔下少年闰土那机灵善良热情无私的美好形象,也很乐意有这样一个弟弟。

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金金原本不是唐家沟的人。

唐家沟西邻的七队,地名叫三财沟。三财沟多姓李,金金也姓李。年农历3月18,金金出生在三财沟。年,金金的亲生父母在这里不幸双双病死。金金成了孤儿,无家可归。那年头,三财沟村无古稀,沟有绝户,家家自身难保,谁来收养金金?李姓族人犯了难。

唐家沟有一位林世桂,人称林二娘,丈夫唐明田,人称唐师(师是当地对工人、手艺人等的尊称)在几十里外的禾丰镇上当铁匠,口粮高,有工资,家境还过得去。可偏偏林二娘怀了三四胎都不幸小产,急于抱一个孩子冲喜稳胎。从李姓族人那里打听到金金的事,双方一拍即合。

6岁多的三财沟孤儿过继给林二娘,易名唐永金,小名金金。不几年,林二娘成功生下一子,取名唐永健,小名健娃。邻居都说,金金给林二娘夫妇带来了好运。

煮饭,割草,喂猪,带弟弟……不足10岁的金金开始帮妈妈挑起家中的重担。

一天,精疲力竭的金金铡着猪草,一不小心一刀将左手食指铡掉一大截,鲜血喷流,金金痛昏过去。大人发现了,赶忙用柴灰将伤口止住血。幸好没有感染,金金于是成了断指。

年初,我们下乡,金金快16了,还在上初小1年级。也仅仅上了一年级就辍学回家干活。谁让金金家没有男劳动力呢?

嫡出和抱养有别。林二娘夫妇也未能免俗。这也许是金金无论多忙,总要抽空来我们家玩耍帮忙的原因之一。大概除了“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潜意识外,金金说,他特别喜欢我们家里的”和气、友好”气氛。

年,大队修建百米引水隧道,党支部书记张良忠将金金的父亲唐师从禾丰镇铁器社召唤回来,负责锻打钢钎。从此失去固定工作。唐师体弱多病,加上酗酒,不几年就早逝了。稚嫩的金金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肩挑起家里的重活。但他不怕苦,不怕累,常常说:“变成了泥鳅就不怕泥糊脸。”

年夏,金金遗孀张瑞华和远英一家去内江看望官平一家(裸身坦腹者为官平)

三、借60元结个婚

唐师去世后,大队张书记动了恻隐之心,将金金抽调到大队经营代销店。进货,销售由金金一个人包干。大队代销店设置在二队,要翻一座洞子山。唐家沟社员,包括地主车玉芬(男人在成都当工人),要买东西,纷纷请金金顺便带回来,金金从不拒绝,总是乐意代劳。于是金金在称呼上升了格,被社员尊称为金师。

林二娘却有点不那么乐意。拿其他社员不好说,就抓住地主车玉芬对金金发难。怀疑金金和车玉芬有染,气得金金吃不下饭,摔门而出。

年,金金26岁,早到了结婚的年龄。经人介绍,与石板区江源场的姑娘张瑞华认识相恋,张姑娘大金金近1岁,两人急匆匆准备结婚,却苦于没有钱。

那时候,四川农村继续实行农业学大寨,生产并无大的发展,农民依然穷。

金金虽然经营代销店,却没有工资,仍然在小队记工分。金金不贪污,无论帮唐家沟谁捎回货物也不收1分钱劳务费,所以并不比在生产队劳动多挣多少钱。

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张姑娘的父亲张炳奎,虽然解放前是富农,是保长,但是早已一贫如洗,即使偏爱幺女老九,也拿不出钱来作嫁妆。

金金决定,乘火车下内江去找我们两兄弟帮忙。

年,我被白马发电厂招工。年恢复高考,考入高校,此时正在内江上学。年,弟弟官平被内江市委农工部招回,以工代干,分配到交通公社工作。返城后,我们两兄弟与金金保持着通信联系。有时也回乡看看,就住金金家。

5月的一天,金金乘次车下到内江。到交通公社找到官平。

“官平,能借60块钱给我结婚吗?”金金直截了当的说。

“那是当然!我还没耍朋友成家,虽然月工资只有30多元,但除了吃饭,平时也没有多少用度。60块钱我还借得出来。”官平说,”我知道,农村还是很穷。不过,金金,你要相信,会好起来的。安徽小岗村农民已经带头搞起了土地承包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好效果。我们四川省广汉县向阳镇也在搞撤社建乡的试点。这些,都是广大农村干部盼望已久的办法,也是国家理顺制度,党、政、经分开,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群众生产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只要能够在全国推广起来,农村的面貌一定会很快改观!”又问:”60元够不够?不够可以过河找二哥再借一点。二哥虽然结婚有了小孩,自己又在读大学,但是他享受国家调干生的待遇,工资照拿。”

金金忙说:”够了,够了!60块够了,我预算过。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儿。我们也不准备大操大办。官平你刚才说的就是包产到户嘛,我们简阳农民已盼望很久了。变成了泥鳅就不怕泥糊脸,到时候我们一定要大干一场!”金金很兴奋,脸上泛着红光。高高兴兴的离开了内江。

四、分田分地真忙

年上半年,四川农村普遍推广土地承包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简阳县也不例外。农民们的热情不亚于土改。官平被调到白马公社并被提拔为公社管委会副主任,亲身经历了这场伟大的变革。官平说:“那就像毛主席诗词中写的那样,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唐家沟新民五队先分了田土。不久后又分山坡果园地。

新任队长唐永东将山坡果园地分成几十份,让大家抓阄。

社员们集聚在保管室外晒坝,叽叽喳喳,议论纷纷。谁都心知肚明,有一份土杂草丛生,树根草根盘根错节。并且离水源最远,谁都怕抓到这一块土,也就不愿意先抓第一阄。

“胡家垭口灰包土那一份,谁抓到谁倒霉!”社员唐永举说。

“那一份土嘛——抓到的确是没得咬①!”老队长唐克明说。

……

新队长唐永东急了,大声说:‘’大家都衡起干什么?总要有人来抓第一个。‘’稍顿了顿,又说:‘’金师,你是年轻人,又是入党积极分子,你来抓第一个!‘’

金金勇敢的走出来,口中大声说:‘’抓就抓,变成了泥鳅就不怕泥糊脸!‘’

会场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大家都静静的看着金师抓第一阄,伸长脖子看金师展开纸团——

“胡家垭口灰包土!”围在金金周围的几个人几乎同时呐喊出结果。

“轰”的一声,大家一哄而上,七手八脚,将剩下的几十团阄一抢而空。高高兴兴的各自找会计登记去了。

金金红了脸,但并不沮丧。口中喃喃自语:‘’灰包土就灰包土!变成了泥鳅就不怕泥糊脸!‘’心中却已经在酝酿自己新的打算。

五、区委书记说:‘’干得好!向你们学习!‘’

从此,人们只见金金和他身怀六甲的爱人小张,起早贪黑,去整治那一块被老队长认定”没得咬”的地块。

他们先沿着靠坡的一边挖出了长长的一条背沟,宽约60厘米,深约1米。这样,既可以排洪保土,又可以将山坡的树根草根切断。然后深耕除草断根,翻整土地。

接着在邻背沟旁的低洼处挖出一方储水池。用水泥将四壁和底部的石骨坐紧,以防泄漏。从高处往下看,像一根藤上结了个大南瓜。这样,既可以储留雨水,又可以储备农家肥,还可以就地取材,沤制绿肥。基本解决了水源太远的这一大问题。

说时容易,做时难。金金小两口带着午饭上山,整整苦干了一个半月。

老队长见了,心悦诚服,改口称赞道“你们这样搞,这块地就有咬了。”

金金小两口的创举成功后,唐家沟唐永先等好几家干部群众纷纷效仿,在自家的山地上修起了一口一口的储水池。

平泉区区委书记李增新军人出身,是一位喜欢走村串队,下乡上山的老领导。一天,这个大汉来到唐家沟胡家垭口,看到了这里的山地储水池,大加赞赏。他说:‘’干得好!我要号召全区山地农民都向你们学习,学习你们唐家沟这样修建山地储水池。‘’

年初春,当金金的遗孀张瑞华披荆斩棘,带我上山,参观当年她和金金奋战45天,整治好的那一块被老队长唐克明认定”没得咬”的灰包土。看到那里满坡的核桃树,葱茏苍劲。那背沟,那储水池,历经近40年沧桑,依然赫然在目。金金在我头脑中的少年闰土形象开始变老,长出山羊胡子,仿佛变成了每天挖山不止的老愚公一个样。

张瑞华早已过六十花甲,仍然不辞辛苦,独自在经营着这块远离农舍的土地。看着大片大片的山地业已丢荒,荆棘丛生。此处俨然成了一块飞地。我的心情既十分感动,又难免疑惑。

六、别了,茅草房!

年土地下户,当年家家户户都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唐家沟的社员一个个笑逐颜开。金金家则是双喜临门。农历10月20,张瑞华生下长女,取名唐远英。

为什么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么灵?各式各样的说法已经太多,本文不想涉及,还是让历史学家去研究吧。我只是想借此发表一个看法。有人说,“大寨式”农民是“大站式”,出工不出力。而我要以下乡知青的亲身经历告诉你,这是对农民的误解或者污蔑。实际上农民从来就是不辞辛苦劳作,为社会不断努力贡献的。如果一定要找出区别的话,过去的农民是努力的劳动,土地承包后则是亡命的劳动,唐家沟的金金夫妇就是他们中的典型!

年依然是大丰收,金金家又是一个双喜临门,农历10月17,张瑞华生下次女,取名唐晓芬、小名小芬。

年依然是大丰收,年也已经丰收在握。连续4年丰收,金金家靠出卖自家种植的棉花,已经小有积累,金金再立雄心大志,准备再来一个双喜临门。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这一次不再是生小孩,而是要修建一套大瓦房,告别唐家沟人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

经过上级批准,责任地私人交换,金金选址更低洼近水的原小队保管室旁边一块地为屋基,年10月,破土动工。

沱江河边提灌站废弃了许多石料。金金请人用手扶式拖拉机去拉回来几十方条石。用做地基和矮墙,又牢固又美观。

缺少木料,金金打听到媳妇老家江源场有人拆房出卖旧料,廉价买过来,用车拉回做了檩子。

房梁差太多,金金竟然自己动手,一个人用钢筋水泥预制。仰望横跨在几间正屋上那一根根又粗又长又重的水泥横梁,真不知道金金和他的伙伴们是怎么架上高墙的。

正屋大三间,坐北向南。东头接出一大间厨房,西头接出一大间猪圈。全部盖瓦。南面一道围墙和铁大门,围成了一座不大不小的四合院。

后来,在政府大力资助下,院子中又打了水井,电动抽水,金金家同唐家沟许多人家一样,用上了免费的自来水。

年春节前后,新居落成。金金和弟弟唐永健分家。金金一家乔迁新居。老屋则由养母和弟弟留守。

金金凭着他一家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成了唐家沟几十户人家中最先告别茅草屋,搬进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新房——大瓦房的几家人之一。

金金盛情邀请我们两兄弟去看看他的新居。

年夏天,官平最先去金金新居做客。

官平感慨金金的勤劳和智慧。金金却夸赞官平始终不忘和倾力帮助当年的农民朋友。

畅谈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官平对林二娘和张瑞华:“感谢你们金金在我们两弟兄下乡七年中对我们的全力帮助。”

金金:“没有你当年借60块钱给我结婚,也就没有我现在这一大家子人。所以我们更应该感谢你。不光我们感谢你,全大队的农民都感谢你,80年那年,不是你在内江帮助大队长丁纪普出具购买电器材料的介绍信,亲自带他去供电局提货,我们大队也不可能那么早就点上电灯。”

官平:“那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肯定要帮忙。但是违反原则,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我也帮不了忙,那就要请大家谅解。有一年张大宣来内江市中区委组织部找我,提出为他儿子安排一个工作,那怎么行?我哪里有那个权力?有那个权力也不行嘛!我们不是不知道,他在担任大队会计期间,一直关心和爱护我们下乡知青,那也不行呀。”

金金每逢家中有好吃的,都恭请继母过来吃饭。年春节,林二娘到金金家吃年饭。媳妇张瑞华拈一块炖鸡肉给婆婆,林二娘说,吃不动,只吃下一点鸡皮。旋吐出鸡皮,脸色大变。媳妇慌忙一把扶住。金金两弟兄连忙将母亲抬上床休息。林二娘遂闭目溘然长逝。寿72岁。

七、屋檐水点点滴——晚辈眼中的金金

金金虽然文化不高,说话却不失幽默。例如,他鄙视姑娘未婚同居,称其为“敞口货”。又如,他多次问我哪天把山那边的“鸽鸽儿”接回唐家沟来?居然能恰到好处的使用谐音和借代,简直是无师自通。他还能把代代传承说成是“屋檐水点点滴”……

金金新居建成以后。因为有了方便的落脚点,我们到唐家沟回访的时间比以前更多了一些。有时还带上我们的下一辈去体验乡村生活。这也许含有那么一点点金金说的“屋檐水点点滴”的期望。

唐远英回忆父亲金金:

我听我们队上的老人说,我爸因为我出生,怕抽叶子烟伤害到我,就戒了烟。每次走哪儿,都把我抱上抱下。

小时候,我妈带着我们回江源场娘家,我爸就会和我妈约定好回家的日子,然后会在半路上来接我们,接过我妈的背篼,再牵着我,那种美好是属于我们一家人的幸福。

大堰塘对面有一棵核桃树,每当核桃成熟时,我们队上小孩最期盼的就是刮风,因为会掉下一些来,就可以捡来吃。因为这,我爸把我家房前屋后种满了核桃树,李子树,苹果树,桃树,我爸说:“以后你们不用眼巴巴的去守着别人家的果树了。”果子成熟了,我们可以随便吃。别人家的小孩也可以摘来吃。

中秋节,没钱买月饼,我爸就会自己做月饼。直到现在,到了中秋节,能想起来的最好吃的月饼,就是我爸自己做的月饼。

我爸怕腥,从来不吃鱼,但他煮的鱼特别好吃。他会为我们做好鱼,然后再一遍遍的刷锅,直到闻不到一点鱼味。那时候不懂事不觉得这有什么,现在想想,为了我们能吃鱼,我爸煮鱼时或许对他也是一种折磨吧?

我们家院墙以前只有半人高,是我爸生病之后知道自己医治不好,不放心我们,才执意要加高的。临终前,他都是牵挂的我们。

我四姨孃家就在山对面一队,我的表姐表弟们每次放假都喜欢来我家玩。我表姐说每次来我家,我爸都会杀鸡买肉的招待他们。在那个很久才能吃上顿肉的年代,这已经是很高的礼遇了。

……

直到现在,我表姐都常常说特别羡慕我,因为我有那么好的爸妈,他们给了我最美好的童年。

官平的儿子官建回忆去金金叔叔家:

金金叔叔家我爸带我去得多,记不清有好多次了。印象比较深的是酸枣,笼子猪儿,还有砍包谷杆。

第一次吃耗子肉和烤蚂蚱也是在金金叔叔家吃的。烤蚂蚱是小波烤给我吃的。耗子肉是张嬢嬢做给我吃的。很香,像兔子肉。先不说是什么肉,等我吃完了才说是耗子肉,说完,大家哈哈大笑。

官平侄女官守红回忆去金金叔叔家:

我们是夏天去的,晓波弟弟穿短裤背心,话不多,但总是笑嘻嘻的,感觉流着鼻涕,行动力很强,很可爱。门前种的番茄揪下来就咬一口;说瓦如何了,马上就上到房顶;雨来了马上到晒谷子的房顶扫谷子;我说起吃酸枣流口水,他马上就说那里有酸枣树,就去打,打下来好多……

我对农村什么都好奇,石头打的板凳,大的柴灶烧火……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这问那问,弄得远英妹妹也睡不好觉。

我的儿子官晖霖回忆金金叔叔:

在我初二的那年夏天,随父亲和一群老知青去唐家沟,应该是在年,也是我去过的唯一一次。

记得在金金叔家住的,我和我爸还有一个叫袁守东的男知青三个人睡堂屋左边屋子的一张床,睡下去时我和我爸一头,醒来时我换到袁守东一头去了,早上睁眼一看,怎么不是我爸,很是搞笑,而且中途没有醒过,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就赖了一会儿床在想。我记得远英妹妹过来把蚊帐从正中拉开看了我一眼,然后转身离开了——可能是在想:“这个哥哥怎么这么懒,还不起床?”我便很快起床。

我对当时简阳唐家沟的农村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和我们内江农村差别不大。至今还记得的是金金叔。

我们到他家时快到晚饭时间,有点晚了,等了一阵金金叔还没有回来,张阿姨说他还在山上劳动,就叫大家先吃着等他。

来的男女知青有几个,在他家吃晚饭的有一桌人,大家在一个大方桌子上吃饭,两人坐一根宽条凳。我还清晰记得,天已经完全黑下来金金叔才回来,见面大家都很高兴,他有点瘦,但很健康。坐下来吃饭时大家有说有笑,但他就没有怎么讲话了,这时候其他人也快吃完了。吃的比较简单,我只记得有回锅肉和泡的鹅腿藠(音jiao),主食是稀饭里加了整粒的玉米,煮好——我还是第一次这样吃,我当时上初二,长身体,下火车又走了远路来到唐家沟,正饿着,所以晚饭我一共吃了3碗饭,算多了,我爸吃了两碗,饭碗是那种大大的土碗。在我刚吃第三碗的时候金金叔坐下来吃,就在我的右手旁边,正对着门的方位,他一坐下来筷子就没有放下过,埋头大吃,几乎不讲话,只听旁人的谈论,一碗接着一碗,一会儿又起身转碗,我心想,他定是饿了。我第三碗还没有吃完,他就追上我了,可能是我俩挨着坐的原因,我这时已经注意到他的饭量,我心想,他可能可以吃5碗,于是我放慢了速度,看他能吃多少碗,后来,饭桌上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最后,他也终于放下了碗,我数到了第七碗——绝对是7碗,我没有数错!我很震惊,7大碗包谷稀饭装在一个胃里边不是很夸张的事情吗?之后我问了我爸,金金叔怎么这么能吃,我爸说:“你不知道挖土的劳动强度有多大,你也不知道金金干活有多亡命。”

八、唐家沟里飞出一只“金凤凰”

年夏天,我们几个知青带上我的儿子晖霖回唐家沟探望乡亲们,看望老朋友金金。

那一年,金金的长女远英9岁,就读小学三年级。长得乖巧,精瘦,个子和小她一岁的妹妹远芬差不多。金金把远英叫到官平两兄弟身边,语重心长的说:“我只有一块心病,虽然说,变成了泥鳅就不怕泥糊脸,远芬、晓波身体好就不说了,可是,你们看,远英长得那么瘦小,今后怎么担得起农村的强劳动?”

官平:“那就鼓励她好好读书噻,让她懂得只有读书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金金:“远英倒是懂事,成绩比妹妹好。就是不知道今后读不读得出来?”

金金的担心不无道理。俗话说,“一笼鸡总有一个是要叫的。”可是,唐家沟的“一笼鸡”却都不叫,并且年年不叫。建国40年来,唐家沟只有唐远亮那小伙子一个人读上了高中,也未能考上大学中专,仍然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唐家沟人自然对读书改变命运一说感到茫然。

我让远英把她的作文本拿给我看。读了远英几篇作文,了解到远英写作认真,基础一般,智力中等的状况。肯定的说:“远英是一定读得出来的,只要能够坚持读下去!”

此时,凭我在高中任教多年的经验,深知农村学生考入大学中专之艰难(年大学扩招后另当别论),但也见过不少坚持学习就能学成功的实例。所以这样说,不光是鼓励金金父女,更是对老朋友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金金沉默了片刻,郑重的对远英说:“你当着二叔四叔的面说一说,你有没有读出来的信心和决心?”

“我有!”远英细声细气,但是却坚定的回答。

于是,金金和张瑞华铁定了坚决支持远英读书,不成功不罢休的主意和信心。自此以后,田间家里的劳动不让远英多做。官平两兄弟每次写信和造访也总是鼓励远英学习学习再学习。

远英没有辜负她的父亲母亲,也没有辜负她的二叔四叔,真的一年比一年懂事,一年比一年成绩更好。

可是,那年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严酷的中考现实让远英功亏一篑,年7月,初中毕业,参加中考,差几分上中专录取线。但是上重点高中则绰绰有余。

这一年,这一月,金金不幸病逝。

不言而喻,这两个沉重的打击对这一家人实在是太大了。是让远英上高中,还是复读初三,还是回乡生产?张瑞华犹豫不决,询问我们两兄弟怎么办?

我们都建议让远英继续读书。考虑到一家的顶梁柱金金病逝的残酷现实,建议让远英复读初三,再考免交学费的中师。

我考虑到自己任教的白马电厂子弟学校,比远英就读的乡村小学带帽初中各方面条件要好得多。于是决定,将远英接到自己学校来复读。一则可以相对减轻张瑞华的负担,二则可以创造条件,让远英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便于她更加集中精力拼搏,三则便于自己对远英多加关顾。

为了满足已故金金的夙愿,张瑞华挑起全家人生活,和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年生)三个人读书的沉重担子。毅然亲自送远英远赴内江复读初三。

远英来到内江,更加发奋学习,成绩一直在人才济济的班上稳居第二名。

年6月,回简阳原籍参加中考,一举考入简阳师范。

远英年师范毕业,突然遭遇取消包分配的政策打击。我闻讯,不敢怠慢,立即上简阳,先到乡里出具了远英属于特困家庭的证明,然后找到已经担任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大学同学郑操犁,希望能在学校招聘时帮助推荐,适当照顾。操犁也很同情远英遭遇,答应帮忙。不久,操犁回话,告他们尚未推荐,下面已经有学校招聘了。

唐远英黄国超夫妇

远英被招聘到新市镇模范九义校担任小学、初中班主任和教师。远英在班主任工作中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学生欢迎。工作之后,还坚持读完了大学专科和本科函授课程,取得优秀成绩毕业。年被评定为小学高级教师(中级),年升级为中学高级教师(副高)。代表简阳市参加“年资阳市中学青年数学老师优秀课展评”活动课获一等奖。年7月参加简阳市中小学自制教具比赛获一等奖。同年12月被评为简阳市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年,当选为简阳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所带的班被评为“简阳市优秀班集体”。工作后,与空分厂一实诚能干的黄姓工人恋爱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年唐远英考入中师,是唐家沟解放48年来第一位考入中专,毕业后吃上“皇粮”的农家子女。也是第一位读完大专和本科的唐家沟农家子女。

有人说,唐远英是唐家沟飞出的一只金凤凰。笔者认为,此比喻恰如其分。

九、英年早逝,含恨提出“三不要”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请让我再回过头来,叙述金金兄弟的得病和去世。

年秋后,打完谷子,金金感觉左眼不适。并且越来越疼痛。认为是谷子跳进了眼睛里。翻开眼皮,又找不到。医院就医。医院,县医院,医院都去了,就是不能治好。并且越来越疼痛。医疗费用去几千元,几乎花光了家里几年卖棉花的全部积蓄。

农历年4月29,小张喜添贵子,取名唐小波。这一年已经满过8岁,上小学三年级了。

面对三个儿女的上学压力,金医院医治。在家吃吃单方草药算了。

小张遇一云游巫师,称可治疑难杂症,遂请回唐家沟给金金看眼。画符驱邪,口吐神火,纸刀砍鬼,蚂蚁摆阵……无所不用其极。巫师收钱走人,金金眼痛依旧。

又逢唐家沟有人发起修建观音菩萨庙,称送子送女,无病祈福,有病保治。金金带着病体,诚心诚意,积极参加搬砖运石,造屋盖瓦。庙成烧香拜佛。眼病却不见好转,痛苦也不见减轻。

可是眼睛疼痛越来越难以忍受。有几个晚上,金金悄悄起床,走到门前的大堰塘边,想投水了结。还是舍不得三个可爱的孩子和爱妻张瑞华。徘徊良久,总算打消了轻生念头。

拖了近一年,到年7月,金金自感病危,面对“十年奋斗进小康,一朝病返解放前”的残酷现实,拒绝继续进食,苟延残喘,拖累亲人,终于撒手人寰。享年43岁。临终留下遗言:“三不要。”

一、医院什么病都能治好。往往是花大价钱买罪受;

二、不要相信巫师神婆。他们是职业骗子;

三、不要相信菩萨。菩萨不是神仙,也不是救世主。

张瑞华守住与金金共同奋斗创建的家业,几十年不愿意离开。电视、冰箱、手机、网络,应有尽有。近年还买回一辆三轮,自驾运东西和代步。仓里有隔年粮,手中有零花钱,日子过得还算富裕。虽有远英常回家看看,却也难免孤单。

次女晓芬沿海打工,结识河南青年张某,相恋结婚生子,落户河南。过着和睦安康的生活。

儿子晓波学了一门电工技术,长在云南等省打工。小伙子不愿意回乡重走父亲金金走过的路,他要去追求他自己的幸福生活。沧海桑田,人各有志,也罢。

唐家沟80岁老人唐永先告诉我说:“金师是累死的。他们两口子太亡命了,夏天,人家中午都午休了,他们还顶着大太阳,在土头干。”

金金遗孀张淑华告诉我说:“医生告诉我,金金得的是血管癌。我们没有告诉金金,也没有告诉你们两兄弟,更没有对外张扬。”

对于金金的死,我能说什么?只有一声叹息!我想起了屈子的名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和弟弟官平来到唐家沟,默立在金金的坟前。流泪祈祷:安息吧,金金,我们的好兄弟!

时代在进步。金金们应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金金们的后代晓波们更应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年12月于成都

--------------------------

①有咬:四川方言,有搞头,有实惠,能成功,有收获等意思。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官众仆,四川省内江市人,年1月出生于宜宾。四川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寻找自己的位置》、长篇纪实文学《大江东去》等。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wos.com/lzjg/4749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