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灵芝 >> 灵芝价格 >> 庖于写文middot听灵芝
于政礼
我在餐饮行业工作了一辈子,很少离开美丽的大连;工作的使然,让我几乎吃遍了大连本地风味小吃,颇有成就感。可是我没有吃过“灵芝妹子海鲜米线”,当我真正端起碗吃进第一口时,她已经诞生了15年了,同时也知道了赋予“灵芝妹子”的生命是于东升,并且参加在市政府礼堂召开“大连必点菜暨创建连菜体系大会”上第一次见到了他。
几十年前,当云南过桥米线来到大连落户之时,于东升正是大连如日中天的“太阳城餐饮娱乐城”老板,压根也没有想到过桥米线能与他沾上边。
也是在那个近似疯狂的消费年代,我与同行们可以在太阳城一掷千金不足惜;相信那时候的于东升也绝不会为“仅售39元一碗的海鲜米线”而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还是在那个年代,餐饮界涌进了几位“弄潮儿”,让我刮目相待,以至于3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动笔写《大连市餐饮事略》时,将当年的于东升、李永福、程辉、黄淑卿等十几位餐饮风云人物写了进这部餐饮历史的作品之中,作为“社会餐饮”的佼佼者。
我的人生中唯有离开大连到上海生活了几年,当我回到大连时,友好路上辉煌壮观的太阳城不见了。我没有惋惜,因为太阳城与我没有一点关系,餐饮开店与闭店很正常;我也没有打听老板于东升的去向,除了我们是同宗于姓之外没有一点相识。
若干年之后,有朋友说,当年太阳城的老板于东升做起了快餐小吃生意,我有点愕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小老板变成大老板是风光无限。相反,真让人不可理解。
我不了解于东升,更不知道当年于东升有何种想法,迈开了艰难的一步。也许这正是听灵芝妹子讲的第一部故事吧。
当年云南过桥米线来到大连之后,小店林立于市井,店内挂满了米线的各种传说,为在大连普及米线知识打下了基础。冥冥之中,好像又为多年之后于东升的米线生意做了一种铺垫与呐喊。
众多的米线传说中,我还是比较喜欢这段故事:一个樵夫上山砍柴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经过目则山。目则山上有一棵独木桥,独木桥常年风吹日晒已经腐朽。樵夫上山前,妻子杀了一只停蛋的老母鸡,叮嘱老公早点回家,说是老母鸡煲汤让老公补补身体。
樵夫挑着一担子柴,就在一步之遥快过独木桥时,腐烂的独木桥突然断裂。樵夫掉进了山涧,山涧横长的一棵树托住了樵夫的生命。
妻子煲好了鸡汤,左等右等就是不见老公回家的身影。煮好的饭菜煲好的鸡汤,凉了热,热了凉。天黑下了,妻子是心急如焚。她点起了火把,沿着上山的路找寻过去,在独木桥边听到了微弱的求救声。妻子立即飞奔回家,把樵夫掉入山涧的讯息告诉了乡邻。乡邻们找绳子的找绳子,想办法的想办法。细心的她赶回家,急中生智把煲好的鸡肉汤倒进米线里,又捏成一条细细长长的绳子,沿着山岭地势慢慢地送到樵夫的嘴边,保持了樵夫的体力,等待乡亲们前来救援。樵夫得救了,目则山好女救夫的故事也就传开了。
我没有吃过“过桥米线”,仅凭职业的经验认为这种米线犹如当年从沈阳和延边引进大连的“钢丝面”,只不过是粗粮变成了大米面而已。另外在想象中认为这种米线很油腻烫嘴,不太清淡。
做过大酒店老板的于东升做快餐小吃生意,不算是轻车熟路,但是他有同时代人物的经营模式作为借鉴。李永福的东方快车快餐连锁店;程辉的亚惠快餐连锁店都是摆在他面前的成功经验。
也许于东升记住先哲的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滋味;也许于东升本身就有一股“独辟蹊径”的精神。
于东升开始讲述中国的故事,开始在大连讲述云南米线的故事,不过他让有着美好名字的“灵芝妹子”作为了代言人。
我听到于东升做米线生意,有些纳闷了。一位大连人做相隔遥远的云南米线,是不是有点头脑发热,不可思议。与我有相同观点的大连人不在少数,有担心者,有观望者,唯有支持者不占多数。
在一片质疑声中,年于东升在大连解放广场开启了第一家只有37·2㎡的小店,在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首次亮出“灵芝妹子”,让多万大连人认识了“灵芝妹子”,让数不清来大连的中外友人知道大连有个美味可口的“灵芝妹子海鲜米线”。
许多年过去了,于东升的小店如雨后春笋遍及大连。很多人又一次困惑了,小店做出了大生意,米线成为了大连名小吃,于东升又是怎样做到的?不仅是普通人就这种难解之处,就连谙熟经济发展的学者也有不解之惑。
说于东升会讲故事一点不为过,他是以云南米线为“开篇”,娓娓道来的却是大连故事。
你云南有米线,我大连有海鲜;你是美丽的妹子,我是英俊的男子;妹子嫁到大连,成为大连的媳妇,就应该以大连的特色加以包装。这是灵芝妹子讲述故事的脉络。
世界人都知道大连是海鲜之都,中国人都知道“鲜在大连”。现在一些餐饮大咖在大连开设了许多菜系的酒楼饭庄,无不以大连海鲜做为品牌,以海参、大虾、鲍鱼、鲜贝等屡见不鲜。这些都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于东升却背道而驰,作为大连人他最明白什么海鲜最接人气,最能代表大连。
我想起了,现代网络盛行流传大连话,风趣的语句,夸张的词汇,土得掉渣的语调,逗得全国人们前仰后翻,不次于郭德纲的相声。
大连话这样受欢迎,还是源于“海蛎子味儿”。我曾经在外地偶遇老广,他好奇问我讲话的风格,开玩笑对他说,我讲的话有一种生蚝味儿。老广睁大眼睛,好像快要垂涎三尺了。
于东升是驾驭大连海鲜的高手,他以这种海蛎子儿作为米线的最佳搭配。让这种“下里巴人”的海鲜,唤起人们对海蛎子的青睐,从而引起对灵芝妹子米线的重视与消费。
15年了,人生有几个这样年岁。于东升成功了!可是灵芝妹子所讲的故事还在继续,还很精彩。
大连市正在做的一件大事情,评定大连必点菜暨创建“连菜”体系工作。作为年逾古稀的我有幸参与,并为完成餐饮老前辈的夙愿而兴奋不已。
同时作为评委,我又零散了解到“灵芝妹子海鲜米线”,在大会上听到于东升的发言,十分感慨他为了创出灵芝妹子海鲜米线的品牌所做的努力。
借着鉴定与学习的机会,我第一次品尝到“生蚝米线”。同时也知道,于东升为了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父老,在创办灵芝妹子海鲜米线15周年之际的12月20日,全市各店统一免费宴请全市人民,回馈父老乡亲。
这又是于东升的大手笔,也是大连市前无古人的大举措。全市六七十家灵芝妹子海鲜米线,同一品种免费供餐,同一天不经营其他品种,同一天零收入,同一天还要贴上其他各种费用。我粗略计算这一天要损失何止百万。震撼了!
老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我与同宗东升的年纪相差许多,但是我非常热衷于灵芝妹子继续讲中国故事、讲大连故事、讲生蚝米线故事和讲于东升的人生传奇故事。
年12月19日星期四
作记于大厦小居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wos.com/lzjg/4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