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

后悔是梅花落满南山,忏悔是永不能燃烧的火

发布时间:2021/11/20 16:02:52   点击数:

文/白衣卿

图/来自网络

你有过痛彻心骨的悔恨吗?

悔是因为蓦然醒悟,痛是因为追悔莫及。后悔这种心理其实经常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中,有的是如柳永般发现“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对于年轻时放纵青春的反省,后悔之余还有一丝得意。有的“悔”居然还很美,如张枣的那个著名句子:“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有的后悔很轻,它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选择,选择了A,遗憾错失了B而已。

有的却很重很重,重到需要用漫长的一生去承载这个过程。

O1未必能找到原谅我们的人

其实,比遗忘更残酷的是找不到可以原谅你的人,你想要救赎与和解的对象永远不给你机会。

史航讲过一个犹太作家记载的故事,一对犹太青年情侣,在火车上看到某位穿着寒酸的老人,一路对他讥笑讽刺,猜测是个放羊的老头儿,因为他“身上有股放羊的味道”。老人没有说话,快要下车的时候,有人认出他是犹太教的具有特别尊贵身份的拉比,那对情侣后悔不迭,连连道歉,老人说,“亲爱的孩子,你们不能向我道歉,你们得找到那个被你们嘲笑的放羊的老头儿,向他道歉。”因为他们不尊重的不是尊贵的拉比,而是衣着寒酸的牧羊老人,如果找不到这位牧羊人,就无法道歉了。

这个故事是史航作为文化嘉宾在《见字如面》第三季节目中讲述的,主持人陈晓楠总结的一句话很深刻:“我们未必能找到那个原谅我们的人,但我们是否应该仍旧剖析自己、审看自己,忏悔这两个字的意义,是在人性中找到的某些希望之一。”

个VS30万,良心无法承受之重

陈晓楠和史航谈论的是前几天回归的《见字如面》中董勇念的一封特殊的信——日本前侵华士兵大岛中典于临终前写给遗言收集者袁苡程的一封信。

当年,17岁的大岛中典加入日军第九师团富士井部队,像其它野蛮侵略者一样,在中国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他所在的第九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和第二师团并称为日本陆军中最强悍的两支队伍,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他们手上沾满了中华同胞的鲜血。

大岛中典临终前念念不忘的那几个数字触目惊心,“我在侵华战争期间,亲手杀死了28个中国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奸污了17个中国女人。”

每个数字都刺在了他的良心上,也深深地铭记在了国人的民族记忆中。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永远无法忘记,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苦难亡魂。

他说,“战争结束后,我回到了日本,却再也找不回从前的安宁。我晚上总是噩梦缠身,睡觉时经常大声喊叫。我用赎罪的方式小心地对待每一个人,但是我做过的事还是会在夜深人静或我一个人独处时突然冒出来。”他所做的事情,成为他的终身梦魇,无处可逃。

董勇在念到大岛回忆自己滔天罪行的字句时,忍不住摘下眼镜轻轻拭泪,听者更为之动容。

03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野蛮魔鬼,杀人会上瘾?

当年,大岛中典去东京医学院学了几年牙医,毕业后娶妻生子,开了一间诊所,经济富裕,家庭和美。他的家人不知道他在中国的那段血腥历史,他的病人也不知道,那个拿着钻头帮自己治疗牙齿的严谨负责的医生,曾经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他说,“人的内心都潜藏着最野蛮的魔鬼,战争必定会把它召唤出来。”的确,脱离了战争的他,安分守己地生活着,残暴的人性隐藏了下来。只是当女儿小的时候问他有关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事情时,他才会满脸充血,心跳加剧。他活了87岁,用史航的话来说,那些心底的罪与罚,如滚雪球一样,每一年都会滚得更沉重,最后累积成一座冰山。

大岛中典说杀人会上瘾,杀人这件事似乎离我们很远,那么害人是不是也一样会上瘾?如果你利用权力优势,打压或毁掉了一个你所讨厌的人,是会忏悔收手,还是会沉浸在这种掌控别人命运的过程中乐此不疲,每个人在独处时,也许会听到来自内心的不同答案。

很多人作过恶,但未必会承认他在那个时刻是源于一种作恶的快感,往往找到各种理由说我被这个人牵领着,或在那种情况下我必须这么做,这也是节目的第二现场里的嘉宾们所探讨的,当人性里恶的东西被不加约束地放大时,会变得格外可怕。“日本人对战争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看待历史的视角,宣传扩大对自己好的方面,避而不谈不好的方面”,很多人在这种集体意识的纵容下失语了。

04集体失语与个人忏悔的错位

为了远离他认为充满了虚伪和血腥的日本文化逃离回忆、折磨和伤痛,为了让女儿在其它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大岛中典当年决定搬离日本,举家全家移民到美国,但还是没有逃脱命运的惩罚:先是妻子离奇失踪,后是女儿一家四口全部溺亡......孑孓一身的大岛,顿悟一切都是自己在中国罪行的报应,而从噩梦中解脱的唯一途径是直面罪恶,彻底忏悔。

设想一下,倘若他没有经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变故,回国后过着平静正常的人生,是否还会选择忏悔?

如果说后悔是梅花落满南山的一抹情绪,那么深重的忏悔则是永不能燃烧的火种,持续地凝望着黑色的天空。

大岛中典的遗书里提出,希望能有人把他的骨灰带到中国,洒在天安门广场,让成千上万的人用脚踩踏,以此向中国人赎罪。他的想法自然无法实现,何况,即使千万人踩踏于他的骨灰之上,那些罪孽真的可以随之消散吗?他和他的军队的刀刃下,那些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冤魂真的可以就此得到安息吗?

纪录片《二十二》里的那些幸存的老人,仍然在等待一个道歉。随着不断有人去世,“22”这个数字最终会变成零。当一部分侵华战争当年的战犯仍拒不认错、当日本还在试图掩盖罪行之时,大岛中典公布了自己的刽子手陈词。

虽然这些无法抵偿他所犯下过错的万分之一,虽然被大岛中典亲手杀死和伤害的人,永不可能当面接受他的原谅了,但这份真实的忏悔,也并非全无意义,甚至在当下日本政府依然对南京大屠杀暴行拒不道歉的情境下,显得弥足珍贵,它是一个来自侵略者的铁证,是一个人弥留之际的自我救赎,是对于战争的彻骨反思。这个世界,有的忏悔会迟到,但永远不会多余。

留意到《见字如面3》这期节目的主题叫“错位”,大岛中典的信,呈现了一个年轻少年如何在战争里变成恶魔的命运错位,也展现了面对侵华战争,日本集体性的拒不认错的集体意识与老兵的个人忏悔认知之间的错位。

节目里明星嘉宾念的其它几封信:蒲松龄写给穷神的一封妙趣横生的信,那是愿望与现实、天才与科举制度间的错位;李清照写给翰林学士綦崇礼的信,揭露了她和张汝舟的一段不匹配的婚姻给她造成的命运错位;革命诗人殷夫写给哥哥的信,力陈的是手足之情与价值观底线的错位;而当代90后作家周鸿翔写给地铁姑娘的一封信,则显露了快节奏的都市与一颗慢灵魂之间,相遇而无法相识的错位......通过一个“围炉夜话”式的小剧场舞台,读信人和观众娓娓分享那一段段错位的人生,见字如面,见字而沉思,如同一杯醇酒,浓郁的人文滋味渐渐氤氲在了这个寒冷的冬日。

-END-

▲你是我的最高分

▲千寻的千千结

“考试的叫年轻,思考的叫青年。

在繁芜的世界里,总有些独立的光线在寻找灵魂的安宁

也许,就是你凝视这里的眼睛”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wos.com/lzgx/4744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